alexa
文/彭杏珠 攝/張智傑

臨近台中火車站、舊台中市政府的第一廣場(舊稱),30年前曾繁華一時,店家生意興隆,充滿許多老台中人的回憶。但隨著商圈移轉、台中市政府於2010年遷移後,第一廣場褪色,宛如空城。「我住在這裡40幾年,有十幾年沒踏進去過了,」當地居民說。

占地廣闊的東協廣場幾乎是一樓一世界,到處都是東南亞人的身影。

一站式滿足移工所需 帶動商圈重生

但,就在這兩年,沒落的第一廣場竟然復活了,而讓商圈重生的就是來自東南亞的移工們。根據統計,產業發達的台中市,移工總數約11萬5000多人,居全台各縣市第二高。當他們假日想碰面時,第一廣場成為最佳集合地點,因為這裡距離台中火車站僅500公尺,交通便利且有顯著的金字塔地標。

隨著移工愈來愈多,第一廣場低廉的租金也吸引台灣人、新住民進駐開店,形成東南亞特色商圈。2016年7月3日,前台中市長林佳龍響應新南向政策,特別將第一廣場更名為「東協廣場」,並推動附近的綠川整治。

2018年2月,長期被加蓋做為停車場的綠川,終於重見天日,成為台中新地景。然而,整治後的綠川,短短幾公里,卻以台灣大道為中軸線,每到例假日,兩端的河岸就變成壁壘分明的兩個世界。

台灣大道以西的綠川岸邊,遊客以台灣民眾為主,尤其是「宮原眼科」日出茶太旗艦店,排隊人潮不斷;而台灣大道以東的東協廣場這一頭,放眼望去都是東南亞臉孔,隨處可見三五成群的越南、印尼以及泰國移工。

東協廣場前的綠川岸邊,每到例假日,隨處可見越南、印尼及泰國移工。

「很多人在這裡交到男女朋友,甚至有人回家鄉結婚,」每逢週日就到這裡購物休閒、認識朋友的28歲越南移工說。她來台已兩年多,跟許多同鄉一樣,每次到東協廣場,總是逗留到晚上9點,才依依不捨離去。

東協廣場占地8824平方公尺,約21個籃球場大,地上13層、地下三層的商場內,商店琳瑯滿目,有旅店、KTV、撞球場、酒吧、電影院、理髮店、東南亞超市、美食餐廳、流行服飾、金飾店、3C通訊行、鐘錶行等,一站式滿足各國移工的需求,每到假日總是人山人海。

台中市中區繼光商圈主委張進鑫說,三年前,這裡的商家非常少,整棟大樓幾乎是空的,綠川整治前,連男生來這裡,都怕怕的,現在除極少數產權糾紛的攤位,全部都翻新營運。「年輕人開始走了進來,連很久沒來的台中人對這裡也大為改觀,」他說。

在廣場四樓開旅館的「伴畔旅店」老闆娘坦承,二年前的廣場內,不是尿騷味就是酒味,到處是垃圾,又髒又臭。這一年多來,台中市政府投入經費整治,更新廁所、重修手扶梯,環境才變好。

打破藩籬 吸引觀光客慕名而來

在綠川新景點的帶動下,近一年來東協廣場名氣大增,每月來消費的移工也從早期的5萬人成長到20萬人,涵蓋苗栗、台中、彰化、南投一帶的移工群。張進鑫初估,每人每月只要花2000元,一年就是48億的商機。

為了迎接一週才來一次的貴客,商家每逢假日,一大早就開店。有間兩坪大的金飾店請了四位員工,隨時都有三五位移工光顧。《遠見》記者目睹三位越南年輕男子拿著厚厚一疊鈔票在選購項鍊,不到幾分鐘就成交,業績好到老闆娘看到媒體就很警覺,不讓拍照。

3C產品也很熱銷。張進鑫笑說,「這裡的通訊行,賣手機的速度堪稱全國之冠」,因為孤身在異鄉打拚的移工,最離不開的配備就是手機,讓他們可以隨時連絡家人朋友。

來到3樓的BigKing超市,結帳櫃台總是擠的寸步難行。老闆娘柯玉倫原先從事電話卡生意,聽到不少移工抱怨「都買不到家鄉食品」,先在東協廣場3樓做東南亞食品的批發生意,口耳相傳下,許多移工都跑來消費,小小批發超市擠得水洩不通,去年9月再到二樓開了零售分店。

主打平價的BigKing超市,貨架分成印尼、越南、菲律賓跟泰國區,什麼都賣,連東南亞人愛用的衛生棉、洗髮精都有。柯玉倫說,移工還是習慣用家鄉品牌,蠻捨得花錢,平均客單價在1000元台幣起跳。

占地廣闊的東協廣場幾乎是一樓一世界。來到六樓,有被喻為全台最大的「東南亞移工夜店區」,共有越南、印尼、菲律賓與泰國三家夜店,只要花150元入場費,就能待一整天。夜店內煙霧瀰漫,黑壓壓一片人海,舞台早已被移工擠爆,DJ播放著輕快歌曲,大家盡情搖擺,讓年輕的靈魂暫時忘卻平日繁重的工作。從週六至週日,動茲動茲的音樂聲,讓整棟大樓都跟著搖滾起來。

東協廣場三樓的BigKing超市,每逢假日,結帳櫃台總是擠的寸步難行。

整治綠川帶來人潮 形成印尼、越南小吃聚落

不僅大樓內的商家生意興隆,廣場四周巷弄也逐漸形成印尼、越南小吃的聚落。來到台中最古老的青草街(成功路90巷)僅剩三家老店,當地人說,如果不是老人家不願意出租,這裡全部都會被印尼小吃店占領。

最早來開印尼料理小吃店的是印尼華僑阿貴,他的太太是台灣人,1998年兩人租了小店鋪,主打正統印尼家鄉味。他想都想不到,這裡會變成東南亞商圈,讓他從一家小店做到兩間店鋪,還買下其中一家店面,現在全家大小都一起幫忙做生意。阿貴小吃店平日生意普通,每到假日卻應接不暇,單日超過上千名客人。連在台灣各地的印尼華僑都慕名而來。

從綠川西街轉到成功路上的河內美食店,曾上過雜誌封面的老闆娘裴子晴,將雜誌封面照貼在騎樓牆柱上,吸引往來遊客目光。她原本是越南移工,結識台灣先生後,成為新住民,兩個孩子在校表現優異。2017年,衣食無虞的裴子晴被朋友邀約開店,她原本就愛料理,心想台灣沒人做北越河內的傳統美食「米線拼盤」,或許可以試試。未料一開張就大受越南移工歡迎,很快開了第二家分店,其他越南小吃店見狀,紛紛改賣起米線拼盤。

每到假日,她的店內與騎樓都擠滿人潮,甚至還吸引台灣與外國觀光客捧場。忙進忙出的裴子晴開心地說,很多越南移工來吃飯都會跟她聊天,能讓他們解解鄉愁、傾吐心事,覺得很值得。

不過這些印尼或越南小吃,價位可不便宜,台灣店家的雞排便當是80元,東南亞小吃店賣120元。根據張進鑫的觀察,300元左右是移工最能接受的價位,不用考慮,直接埋單,「尤其他們一星期僅吃一餐家鄉美食,更捨得花錢」。

河內美食店老闆娘裴子晴生意爆棚,還吸引台灣人跟觀光客捧場。

在綠川加持下,東協廣場日益蓬勃,店面早已一舖難求。阿貴說,這兩年10幾坪的店面,租金從2萬2000元漲到3萬5000元、4萬5000元,只要有人退租,馬上有人承接。

誰也想不到,東協廣場會從一座空城,蛻變成移工們的消費天堂。如果政府能善用政策引導,打破台灣大道兩端的藩籬,讓更多在地人、觀光客與移工自然融入於商圈,東協廣場可望成為台中絕無僅有的特色景點。

東南亞小吃店林立 台灣商家退位?

當東南亞移工商圈火火熱熱形成後,卻意外壓縮到台灣店家的生存空間。15年前,譚博偉從台南到台中的繼光商圈開麵店,沒想到,現在從成功路到光復路短短80公尺的一段夜市裡,僅剩五家的台灣商店,且多數是早餐店,「我不僅賺不到移工的錢,還成為受害者,房租還因此漲了5000元,」他苦笑地說,隔壁好幾家全是越南新住民開的小吃店。

當移工聚集愈來愈多時,這裡的台灣顧客也紛紛轉移到別處消費,連帶的,台灣店家也消失了。譚博偉感觸地說,四、五年前,就不斷有台灣人問他,你是菲律賓人嗎?你太太是外配嗎?「我真想在店門口掛上大大的國旗,省得大家一直問。」

不少朋友勸他搬離,但譚博偉已奮鬥了15年,一時也捨不得放棄,「說真的,要搬到哪裡,也很頭痛,就做一天算一天吧!」他甚至不敢想自己會不會是商圈內最後一家的台灣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