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90 - 移動中的精彩 臺鐵136風華焠鍊
P. 190
186
加強軌道及改善隧道,屬於工務處負責範圍。
完 成 電 力 化 工 程 以 後, 最 顯 著 的 效 益 就 是 提 高 列 車 速 度。 例
如,直達快車臺北、臺中之間減為 2 小時,臺北、高雄之間為 4 小
時,特快貨物列車從華山至高雄為 6 小時。由於客貨列車時間比目
前縮短 10% 至 20% 左右,因此衍生出許多運輸效益,相對地可以
增加路線容量 20% 至 30%。
電力化過程的第一階段,是以西部幹線先行,從基隆至高雄軌
道里程共計 1,153 公里,全部電化。而因為改成電氣動力,所以火
車軌道上頭多了兩條電線,這個改變在通行無阻的平地上不成問
題,但到了空間有限的隧道,馬上遭遇挑戰。
以西部幹線三義鄉為例,共有 7 個隧道和 4 座橋梁,是臺灣鐵
路山洞、橋梁密度最大的地方。但隧道淨高不足,施工單位所採取
的方法是「降道工程」,也就是把鐵軌降低,藉此增加山洞高度。但
與此同時,還要維持每天 120 班次火車正常運作,鐵路降道作業也
就被迫要白天維持運行、晚上施作工程。
當時,施工人員必須等到每天晚上 10 點後火車停駛就開工,先
拆掉部分鐵軌、枕木,開始把路基往下挖,持續作業到第二天凌晨
3 點,再把鐵軌、枕木裝回去。這樣的作業,日復一日,如此經過
700 多天,才終於完成鐵路降道工程。
但是施工到了六號隧道、七號隧道時,因為這兩個隧道緊接內
社川鐵橋,鐵橋不能降,所以工程團隊放棄降道工程,改採將隧道
洞頂往上挖。但因為此種工法風險較大,一旦結構改變過大,可能
造成山洞坍方。
因此,工程團隊只能在現有環境下,想辦法因地制宜、克服問
題,讓電車架空線有空間納入。如今,在六號隧道南口的洞口,圓
弧造型上方突兀地出現上凸的曲線,就是當年鐵路電氣化工程時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