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報導
  • 專題報導
  • 專題報導
  • 專題報導
  • 專題報導
  • 專題報導
  • 專題報導

前董事長陳慶曉,是林綉華的先生,30年前的台灣還是自己選布、量身訂作衣服的年代,陳慶曉友人即看好量化生產的時代已來臨,找了當時在銀行工作的陳慶祥,一起投身成衣業。

 

自創仕女品牌JIN後,起初都進駐在百貨通路內,有一次林綉華瞥見路人穿著JIN套裝,高興地追過去問她,知不知道是哪個品牌?對方想也沒想立即回答,「ATT。」(當時知名的百貨通路之一),這激發她開設自營門市的想法,「原來要有通路,才能把品牌打響,」她說。

 

如今慶百是個年營收約5億,擁有20家門市和20個百貨專櫃的女裝品牌。 先生過世後,身為三位創辦人之一、原本負責設計的林綉華,一肩扛起領導重責大任,前年開始嗅到成衣市場山雨欲來的風向球,再看到去年UNIQLO在台灣掀起的排隊風潮,這家過去幾近保守的成衣品牌,決定啟動30年來最大的改革。

 

啟動30年來最大改革,升級商品和門市

 

「如果不和這三大品牌有所區隔,讓消費者有選擇的空間,就必須接受淘汰,」林綉華不諱言。但降價絕非對抗外敵最好的策略,她決定打出「高貴不貴」的策略,提升品質卻不加價。

 

如何把商品變高貴?林綉華決定從源頭開始,更嚴謹地挑選布料。以往即使布料質地不那麼完美,只要漂亮,她大多可接受,但現在可不一樣。她購進布料檢測器,舉凡含螢光劑、容易起毛球的布料,統統不用,不惜增加成本向韓國、日本和台灣買高品質布料。

 

為了讓消費者更能靈活穿搭JIN的單品,她也卯足勁拍攝服裝目錄。不同於過去,只大致交待當季設計主軸,她要求把所有穿搭的可能性,都拍攝下來讓消費者能依樣畫葫蘆,因此目錄從薄薄的一本,擴增到厚厚兩本,並主動寄給會員。 UNIQLO、ZARA和H&M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讓消費者提著籃子自己選購,然而,林綉華觀察,至今仍有許多台灣女性不知自己適合穿什麼,因此除了造型工具書(目錄)外,也開始加強服務人員的訓練。 她要求,當客人一踏進門,服務人員就該清楚,她適合哪些款式的衣服,而客人進試衣間時,服務人員必須敏感地感受她的喜好,甚至準備另外四、五套在更衣室外,等著客人試穿。

 

除外,她最近也開始每天面試,準備引進新銳設計師,擴大設計團隊。她認為,經營女裝品牌的精髓就在於,創造客人衣櫥裡沒有的那件衣服,「現在消費者不缺衣服穿,如何讓設計師創造出領導流行的商品,比行銷更重要。」 另一個大量誠徵設計師的原因是,從明年2月春裝開始,JIN將改變過去每季、每月推出新品的遊戲規則,仿效ZARA週週上新品。「新品絕對能刺激女人的購物欲望,」林綉華承認。


為此林綉華要求設計師不能再以四季做為設計思考的主軸,不論衣服的厚薄或顏色,都必須做更細區分。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