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在美國通用儀器擔任營運長的張忠謀,聽聞一位好友創立史上第一家IC設計公司,只做晶片設計,不做晶片製造,一反當時既有的一條龍生產結構。
這個突破性發展,讓張忠謀意識到,IC設計創業成本相對低,將成為產業趨勢。而被解離出來的「晶圓製造的代工服務」,也會成為新的商業模式。
果然,張忠謀的預測一一成真。
當他於1985年應政府之邀創立台積電後,全球IC設計業逐漸蓬勃發展,台灣也孕育出聯發科、聯陽、聯詠、瑞昱、奇景光電、慧榮等企業;再加上1990年代後期,系統單晶片(SoC)興起,迫使產業分工愈細、合作更緊密。光一顆系統單晶片,就要整合七、八種晶片,每種晶片都有複雜且昂貴的設計架構,沒有人可以單打獨鬥。
自此,台灣半導體產業以晶圓製造為核心,上游IC設計自成體系,更延伸至下游的封裝測試,發展出全球絕無僅有的半導體產業聚落。就從晶圓製造的重鎮「新竹縣市」為中心,不斷向外輻射聚集。
1980年代的電子業,是全力衝刺個人電腦的時代,1992年,在宏碁電腦的帶領下,電腦成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工業,同步拉抬做為電腦運算基礎的「晶片∕半導體產業」。
在張忠謀開創的「晶圓代工服務」模式下,台灣半導體業做起全球的生意。1993年的半導體產值,更首次超越電腦產業,成為科技業龍頭。
這個黃金交叉點,更夯實半導體聚落的密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