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PCB被視為「不起眼」的小兵,偏偏所有電子產品都得靠它才能運作。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正是台灣。
台灣擁有全球最大PCB產業鏈,「30公里範圍內的產業聚落」全球獨一無二,各類型產品多元分布,相對有更多籌碼應對產業多變局勢。2020年總產值正式突破新台幣1兆,成為最新的兆元產業!
長期以來,PCB被視為「不起眼」的小兵,偏偏所有電子產品都得靠它才能運作。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正是台灣。
台灣擁有全球最大PCB產業鏈,「30公里範圍內的產業聚落」全球獨一無二,各類型產品多元分布,相對有更多籌碼應對產業多變局勢。2020年總產值正式突破新台幣1兆,成為最新的兆元產業!
從台北經高速公路下南崁交流道,24小時運作的PCB廠,照亮南崁路、南山路、南工路、長興路一帶的大街小巷。桃園市經發局專門委員簡偉崙說,「全台七成的廠商落腳在蘆竹、龜山、大園、中壢等地,桃園被稱為是電路板產業的日不落城,台灣則是PCB的日不落國。」
每天下班後的10點至凌晨3點,南崁路一段、二段依舊車水馬龍,科聚(電鍍專業加工廠)總經理陸進福說,「路上的廂型車,有七成都是載著板子,趕著要交給下一站的協力廠,像接力賽一樣,一棒接一棒,」形成桃園最獨特的一道產業風景。
像科聚這樣的協力廠至少300多家,良和工業就是「多層板壓合」的加工廠,亨新電子工業總經理邱培全就靠他們的幫忙,征服國內外的挑剔客戶。
小至一人的買賣業,到五人、十人的加工廠,大到像臻鼎、欣興、華通等全製程板廠,員工高達數萬人,台灣什麼單子都能接,什麼都能做。
高技董事長張景山形容,所有加工廠距離板廠的車程不超過一小時,一人公司,坐在辦公室遙控,就能交貨出口。他認識一家七人的公司,老闆只負責買基板,其餘全外包,大多是二、三萬的小單,每月營收500萬,「台灣的PCB供應鏈就是這麼強。」
電路板逐漸揮別「三高」的陰霾,也為台灣搶下世界產業地圖的重要版位。業者異口同聲說,中高階PCB領域,全球無人能比得上台商,陸廠五年內也趕不上,其中HDI的優勢至少三至五年,高階載板還能贏五至十年。
毫無疑問,台灣的PCB已是全球科技業的重要伙伴。少了它,所有電子產品都動不了,甚至還會影響半導體產業的發展。
儘管PCB產業後勢看好,台灣也擁有獨一無二的產業聚落,卻同時面臨同樣的困境。而且,這並非PCB個別產業的問題,甚至會波及第一大的半導體產業。
受到中美貿易與疫情衝擊,台廠雖已積極部署海內外生產基地,台灣著重高階製造,海外廠則視區域特色進行差異化定位,以分散國際事件之風險,但短期仍無法大幅降低在中國大陸的比重。
另外,知名大廠如蘋果已訂定時程,要求板廠達到減碳目標,意謂著PCB業者必須朝綠能、循環經濟轉型。但,台灣的綠電並不足以供應業界需求。板廠如達不到綠能標準,恐將失去國際大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