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全球手工具製造大國,超過七成業者聚集在中彰投地區,是全球唯一最完整的產業聚落,讓國際買主能一次購足。
這些鮮少曝光的手工具「大王」們,光是2020年出口值排名,就衝上全球第三。特殊的加工體系奠定手工具業「不敗」基石,養出多家低調的隱形冠軍,也讓台灣名揚世界。
台灣是全球手工具製造大國,超過七成業者聚集在中彰投地區,是全球唯一最完整的產業聚落,讓國際買主能一次購足。
這些鮮少曝光的手工具「大王」們,光是2020年出口值排名,就衝上全球第三。特殊的加工體系奠定手工具業「不敗」基石,養出多家低調的隱形冠軍,也讓台灣名揚世界。
這些工廠就位於台74線公路(台中環中路)的四周,形成世界「獨一無二」,最大、最密集的手工具產業聚落,遍及霧峰、太平、大里、大肚、烏日、龍井等區,被業界戲稱為「霧太大」「大烏龍」,占據全國一半以上的出口值。
其實,台灣超過一甲子的手工具業,竟起源於越戰時期的維修需求,當時美軍協防、駐軍清泉崗機場,台灣又靠近越南等因素,台中陸續出現十字鎬、鉗子、鎚子等製造廠。
直至1971年6月,來自大陸上海籍的周科創設瑞陽工具,採「一條龍」生產套筒,正式開啟台灣手工具蓬勃發展的扉頁。
「品牌代工+協力廠」的合作模式,導致手工具業普遍以中小企業居多。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顯示,全國手工具業者共2367家,從業人員近五萬人。員工數50人以下達91%、20人以下占74%。營業額破10億、員工超過百人就算大廠了。
特殊的加工體系奠定手工具業「不敗」基石。而1971年12月成立的中鋼,更是台灣躍上國際舞台的重要推手。
台灣手工具公會理事長黃信德說,鋼材對手工具至關重要,業者終於不再用拆船的廢五金或進口鋼材了。現在,幾乎每家大廠都有量身訂製的鋼材,「鐵皮剪刀大王」皇盈的專屬鋼材就是「ALLPRO-72」。
五年前,黃信德擔任公會副理事長時,開始整合政府、中鋼與學術單位的資源,帶領業者創新研發,台灣的品質不斷精進,現已與歐美大廠齊名。
他隨口就能舉出讓台灣人驕傲的成績單。例如光榮的手鉗,90公斤重的男性站在僅兩公分寬的鉗子上,咬合緊實,完全不會鬆脫挪動;特典公司的棘輪扳手扭力可達1042牛頓米,德國是1000牛頓米;2020年,銳泰經8個月改良套筒「萬向接頭」後,扭力是德國DIN標準的兩倍,使用壽命為世界第一。
工業局局長呂正華分析,台灣擁有完整的在地產業鏈與海外通路,還有上游如中鋼、豐興的鋼材,以及鍛造、熱處理及電鍍等協力廠,讓台灣製造出中高階手工具,行銷世界各地。
台灣就在1998年攀上全球手工具的屋脊,連續五年奪下出口產值的冠軍。但,就在2003年,中國大陸憑藉低廉的工資成本優勢,超越台灣,成為全球第一大手工具出口國。
其實,手工具幾乎是永不消失的產業,用零件組成的產品,99%都靠螺絲組裝,有螺絲的地方就需要手工具。黃信德笑開懷說,2021年台灣的產值可望達到1400億元。「只要不斷創新研發,還有十幾年的優勢」。
義成工廠董事長林健國說出台灣企業的韌性與創新能力。多人競爭的市場,尤其是愈簡單的東西愈難經營,不要小看一支螺絲起子,「如何將簡單的產品做到不簡單,這才是真本事」。
這些鮮少曝光的手工具「大王」們,個個低調務實,卻讓台灣名揚世界,小至個人、家庭,大至賽車、電動車、醫療、航太領域,都少不了台灣。他們私下笑說,「缺了台灣的供應鏈,全球維修市場就動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