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移動中的精彩 臺鐵136風華焠鍊
P. 24
020
在獲得總督府許可後,於 1907 年 11 月完成臺灣第一條糖業鐵道,
同時也是軌距 762mm 的鐵道鼻祖,帶動後續糖業鐵道的興建。
1909 年至 1912 年間糖業鐵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客運價值的路
線兼辦載客,彌補當時缺乏東西向鐵道的需求,於臺灣鄉村間的運
輸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此外,有了主要幹線後,地方鐵道相繼出現,除了為運輸縱貫
線所需資材而建造的「淡水線」於 1901 年開通,原本為日月潭水
電工程施工用鐵道的「集集線」,也在 1927 年收購自當時籌措工程
資金的臺電。另外「平溪線」原來是臺陽礦業的運煤鐵路,1929 年
也收購成為臺鐵路網的一部分。
浴火,有限條件中懷抱無限希望
縱貫鐵路完工之後,將大批鐵道工程人馬派往東部,於 1909 年
開始興建花蓮港至玉里段的鐵路,雖然當時選用的是軌距 762mm
的窄軌,但途中所有橋梁、隧道仍以 1067mm 軌距設計施工,期盼
有朝一日得以與西部鐵路相連;之後,1917 年宜蘭線鐵路動工(1922
年完工);1914 年屏東線突破下淡水溪(即為今日的高屏溪)的障
礙,延伸到屏東,即為「潮州線」。至於臺東線,則於 1922 年向臺
東開拓會社收購臺東、關山段;1926 年完成玉里、關山段,完成臺
東線工程。加上 1922 年完成的海線鐵路,臺灣環島幹線的初期路
網,至此已出現輪廓。
縱貫線及地方鐵道交織成綿密的鐵道交通網,讓臺灣一度有著
「鐵道王國」的美譽,堪稱臺灣鐵路發展的鼎盛時期。直到第二次世
界大戰爆發,日軍全力作戰,無暇他顧外,並拆除部分路軌應付軍
需,加上盟軍轟炸劇烈,讓臺灣鐵路各項設施損失慘重,再度陷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