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6 - 移動中的精彩 臺鐵136風華焠鍊
P. 26
022
百廢待舉的情境。
因為除了盟軍轟炸造成鐵道路線肝腸寸斷外,日本為了應戰,
在大戰時期緊急建造不少戰備用鐵道及軍事設施,所需鋼料就地取
材,拆除不重要的支線,如屏東線後段林邊、枋寮間的鐵軌,以及
淡水線上的新北投支線,並將部分雙軌改為單線。
另一方面,為了避免這些鐵道被盟軍登陸時所利用。當時仍在
建造中的竹東線、東勢線,自然也因為缺乏鋼料及資材而停擺,加
上久未正常養護及風災水災的摧殘,讓當時的臺灣鐵路滿目瘡痍,
呈現癱瘓垂斃的慘烈情況。
1945 年 11 月 1 日,「臺 灣 鐵 路 管 理 委 員 會」 於 臺 北 市 北 門
成立,在可用設備、器材拮据的情況下,東拼西湊勉強維持鐵路的
運行,並以增加行車安全、提高運輸能力及改進客貨業務這 3 大項
目,做為初期 4 年工作重點,再加上不少臺鐵日籍員工,留任參與
臺鐵的復建,成為臺灣鐵路得以重新站起來的關鍵之一。
除了顯而易見的修復難題,中國大陸過來的幹部對尚未歸國的
日本人,與臺灣本地人的態度與作為,則是另一個隱憂。
換骨,臺灣鐵路全方面飛快茁壯
雖然在全體員工的努力下,臺鐵的客運與貨運量逐步回升,但
當時臺灣社會省籍間的心結,漸漸形成敵對的關係,最終在 1947
年爆發二二八事件,臺鐵車站成為各地民眾響應、軍隊示威的首要
目標。
二戰後,從未有一天停開的列車首度停駛,部分協助復舊的日
籍人員,也於此時返回日本,讓臺鐵復建工程暫時停擺,直至 1949
年國民政府搬遷來台後,才開始真正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