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0 - 移動中的精彩 臺鐵136風華焠鍊
P. 230
226
1970 年代,西部縱貫線鐵路電氣化工程是十大建設重要項目
之一。西部幹線電氣化完成後,隨即引進有「英國貴婦」之稱的自
強號電聯車 EMU100 型,反觀當時屬於「非電氣化區域」的東部地
區,卻缺少相同規格的高級車種。
為 了 平 衡 東 西 部 車 等 的 落 差, 臺 鐵 決 議 向 日 本 東 急 車 輛 訂 購
DR2800 型柴聯車,共 10 組 30 輛,同樣命名為自強號,藉以提升
東部幹線的服務水準。
當時占臺鐵營運路線大約一半以上的非電氣化路線,只能仰賴
「柴聯自強號」穿梭奔馳,也成為東部民眾所獨有的共同記憶。許多
老一輩民眾記憶中難忘的「濃濃的柴油味」,正是柴電機車最典型的
特色之一,代表著臺鐵不同機車動力系統的歷史變革。
發展鐵路電氣化之前,臺鐵曾邀請各國鐵道專家,對幹線動力
現 代 化 進 行 評 估 研 究, 其 結 論 均 認 為, 幹 線 電 氣 化 效 益 最 高。 然
而,因為資金龐大,加上技術轉移等困難,最後在整體考量下,決
定優先推行柴油化動力之「柴電機車」,做為全面電氣化的中間過渡
期,待運能和技術能力提升後,再依序推動幹線電氣化;柴聯自強
號,就是在此發展背景下應運而生。
柴聯自強號 DR2800 型因為行車快速、內裝高級,一推出就大
受歡迎,假日常出現一票難求、班班客滿的情況。為此,臺鐵又再
陸續增購相近規格的 DR2900 型、DR3000 型。這 3 款柴聯自強號
總計有 47 組 141 輛,成為臺鐵在東部幹線及非電氣化區間最高級、
運行速度最快的主力車種。
柴聯自強號的編組方式是 3 輛車廂成 1 編組,所以每列次的車
廂數都會是 3 的倍數。列車抵達花蓮後,僅剩部分旅客續往臺東,
因此,列車會卸下部分編組,其餘車廂再繼續開往花蓮以南的各車
站。在花蓮車站月台上演的「列車分離秀」,成為當時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