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5 - 移動中的精彩 臺鐵136風華焠鍊
P. 225

移 動 中 的 精 彩 臺 鐵 136 風 華 焠 鍊  221

     臺鐵動力車發展歷經了 3 個不同階段,分別是蒸汽時代、柴油
時代以及電氣化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成長,幹線電氣化鐵路從西
線逐漸拓展到北迴線、花東線、南迴線,陸續完成雙軌化、電氣化
的目標。

機廠打造鐵道工業

      臺灣鐵道交通的成功發展,背後最重要的後勤部隊就是各維修
機廠。清代臺灣巡撫劉銘傳創建鐵道時,也同時設立臺灣機器局,
除了做為修理機械、槍枝、製造子彈、鑄造錢幣之外,同時也是鐵
道建設的修理工廠,當時組織編制員司 36 人,工人約 300 人。

     日本時代,積極發展臺灣鐵道交通,並於 1935 年重新建立新
廠,名為「臺北鐵道工場」,全廠人數約為 1,200 人,全年修車輛數
約蒸汽車 336 輛、客車 175 輛、汽油車 19 輛及貨車 928 輛,是當
時東亞最大規模的鐵道工廠之一。

      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臺北鐵道工場也難以倖免,廠房屢遭轟
炸,損失極為嚴重,生產工作全部陷入癱瘓狀態。

      戰 後, 國 民 政 府 遷 臺, 將 臺 北 鐵 道 工 場 正 式 更 名 為「臺 北 機
廠」。期間,美國對臺灣提供經濟援助,臺鐵也利用來自美國的資
金、材料與技術,更新鐵路相關設備以及引進新車輛,1959 年臺北
機廠也以美援經費興建新車工場與柴電工區。

      新 車 工 場 增 建 後, 採 據 點 制 連 續 組 立 生 產 方 式, 大 量 製 造 新
車,自製率客車部分高達 70%,貨車為 30%。至 1968 年止,共自
製客車(包括更新車、改造車)約 820 餘輛,貨車 3,073 輛。

     臺北機廠產製的新車不僅提供國內需求,更外銷至泰國。1963
年,泰國召開國際標貨物守車,吸引來自英、法等共 22 家廠商競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