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9 - 移動中的精彩 臺鐵136風華焠鍊
P. 159

移 動 中 的 精 彩 臺 鐵 136 風 華 焠 鍊  155

     1945 年 9 月,抗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二戰之後,中華民
國政府交通部派 30 多人團隊,來臺接收鐵路,面對的卻是千瘡百孔
的狀況。根據當時統計,臺鐵全線逾半枕木腐朽,2 萬 5 千多噸鋼
軌磨損及重量不足,橋梁損壞且載重不足,路基坍方、涵洞淤塞的
情形更是不計其數。主力維修的臺北機廠(2012 年已搬遷至富岡基
地)被嚴重轟炸,設備幾乎全部毀損,客車、貨車、機車等各式車
輛也大多受損。

     戰後勉力運行的列車,每日乘客僅約 13 萬人,貨物則只有 4 千
多噸。誤點已是常態,如果偶爾準點進站,還會被當天的站務人員
視為奇蹟。

     1945 年 11 月 1 日,成立鐵路管理委員會,著手投入修復百廢
待舉的鐵路工作。

      所幸來臺接收的鐵路工作人員,都有中國鐵路興建經驗,且經
過抗戰戡亂等戰役洗禮,心理素質堅韌,實務經驗豐富,整理出修
復工作之輕重緩急後,克服大小困難。因此,接收後短短 3 個月內,
每日載客增加 22%,載貨量亦增加 13%,其後,客貨運量均穩步復
甦成長。

西部幹線電氣化,由北到南朝發夕至

     戰後臺灣社會快速復甦,1970 年開始,對外貿易不斷增長,鐵
路運輸受限於傳統柴電機車動力輸出較低、速度較慢,導致班次運
量嚴重不足,出現貨物遲滯等現象,經過評估之後,決定採取全面
電氣化。

     1973 年起,以邊營運邊施工方式,在 6 年內完成縱貫鐵路全程
電氣化工程,直到 1979 年全線完工。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