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58 - 移動中的精彩 臺鐵136風華焠鍊
P. 158

154

     其中,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從 1888 年春動工,到
1890 年 8 月完成,全長 235 公尺。因獅球嶺山勢高聳,東半部是硬
砂岩,土質結構複雜,山壁開鑿不易,前後共費時 30 個月才鑿通。
全程共 7 段,分別以紅磚、觀音山石等不同材質交錯構築,可見百
年前施工艱辛。

      當時聘請幾位英國、德國工程師為顧問,主要工匠均為徵調而
來的兵工,手拿圓鍬、十字鎬、竹籃等簡易工具,人力開挖。也正
因為缺乏量測工具,南北兩端同時開工的作業模式,直到中央時才
發現並非平順形成弧形,南北兩端高度相差了 426 公分,經過修正
後,才讓兩端正確銜接。

     因此,如今在隧道中段還可以看到「426 公分差」的交會點。
南端隧道口門額上,則有劉銘傳親題「曠宇天開」4 字,說明了當
年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壯舉。

      臺灣第一條鐵路通車後,燒著煤炭、噴出濃濃白煙的蒸汽火車
頭,每一座都有一個拉風的名字,分別是「騰雲」、「御風」、「掣
電」、「超塵」,拉著車廂,以時速 30 公里的速度往來於基隆與大
稻埕之間。每天雖只行駛 6 班車,卻象徵著臺灣正式進入軌道運輸
時代。

二戰後,鐵道重建刻不容緩

     1895 年起,日本在臺灣規劃縱貫鐵路,於 1899 年開始興建,
至 1908 年花費 10 年完成縱貫鐵路施工及通車。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人全力投入作戰,無暇顧及臺
鐵正常維修保養,到了戰爭末期,臺灣鐵路更慘遭盟軍機隊炮火襲
擊,軌道柔腸寸斷,滿目瘡痍,設備也被破壞殆盡。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