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7 - 移動中的精彩 臺鐵136風華焠鍊
P. 137

移 動 中 的 精 彩 臺 鐵 136 風 華 焠 鍊  133

票,或搭配特定活動或旅行社販售套票為主,近 10 年每年印製量約
60 萬至 40 萬張,疫情期間則降至每年約 35 萬張。

第一代票務系統,開啟電腦售票時代

     臺鐵於 1983 年建置第一代票務系統,並於 1984 年 6 月起正式
實施,開啟臺鐵使用電腦售票的新時代。

      第一代售票系統運作邏輯及配座方式,維持各站固定配額,實
施車站也僅止於臺北、松山、萬華與板橋等 4 個車站部分窗口,其
餘車站仍維持人工發售名片式乘車票。全系統雖曾於 1989 年升級
擴充,但並未擴充售票車站的數量,使得電腦售票效能有限。

      不 過, 第 一 代 票 務 系 統 雖 然 未 能 發 揮 電 腦 票 務 系 統 的 預 期 效
能,但奠定了臺鐵電腦售票基礎,包含電腦售票票紙大小(3 cm x
5.7 cm )、材質、顏色、字體、排版及票號設計邏輯等,後續研發
的第二、第三代票務系統皆延續使用。

      第二代票務系統的導入,是為了改善第一代票務站點不夠普及
與座位配售不夠彈性的問題。為了提高售票效率,第二代票務系統
設計了票務(售票、列車時刻、座位發售及票價計算等)、站務(座
位調撥、售退票帳務結算及管理報表等),及座位管理(各站座位分
配與調整、各種座位型態的分配)等功能。

     1993 年底,第二代票務系統於全臺特等站及大部分一等站開始
實施,對號車票改採大張票(8.5 cm x 5.7 cm ),使票面可記載更
多資訊。透過座位資訊的流通共用,各站可發售其他站座位,大幅
提升售票效率。

     之後 1996 年起陸續開放語音、網路訂票及信用卡付款等功能,
使民眾購票更加便利,以往年節時車站出現大排長龍預購車票的情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