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4 - 移動中的精彩 臺鐵136風華焠鍊
P. 44

040

風」、「超塵」、「掣電」、「攝景」等小型蒸汽火車頭,從命名即
可看出,當時對於火車的印象與期望。

     其 中,1887 年 由 德 國 HOHENZOLLERN 製 造 出 廠 的「騰 雲
號」,更是臺灣鐵路第一號火車頭,馳騁臺灣鐵道近 40 年,於 1924
年退役,還被總督府指定為「鐵道紀念物」。

      到了日本昭和時期,因汽車日漸普及,且可隨招隨停,靈活的
機動性為鐵路帶來衝擊,搭乘火車的旅客明顯減少,因此當時的鐵
道部於 1930 年引進汽油機動車應戰,首先於基隆板橋區間運行。

      這種汽油機動車即使只有單節車廂也能行駛,加速快,抵達終
點還可直接折返、不需掉頭,有利於近距離的旅客運輸,類似今日
的區間車,為當時營運下滑的鐵道注入一劑強心針,進一步拓展運
行路線至臺中、臺南等地。

      雖然短途競爭從汽車手中扳回一城,長途運輸也需持續求快、
求好。由於蒸汽火車馬力小、速度低,當時最大的蒸汽火車最高時
速 75 公里,行駛過程中還必須持續加煤注水,光生火就必須花 1 小
時,費時費力之外,還對空氣造成汙染。

電力機車終於讓火車快飛

     1960 年,臺鐵西線開始引進柴電機車,主力為占美國總銷量
75%的美國 GM 公司製造,靠柴油引擎帶動發電機,進而驅動車
輪,半機械半電氣的機車,讓駕駛的工作負擔減輕許多,最高時速
並提升到 100 公里。

     自 1979 年鐵路電氣化之後,電力機車隨之引進,馬力提升至
柴電機車的 2 倍。主因是柴電機車等於一個小型發電廠,需裝載巨
大的引擎和發電機,而電力機車直接使用電力公司送來的電力,加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