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
用愉悅的心情度過退休生活

運動產生的腦內啡 是天然的百憂解

作者:黃妙雲、謝明蓉、遠見數位企劃製作 圖:shutterstock

出處:《遠見雜誌》品味特刊

「運動」是最佳抗壓特效藥,因為它促進令人「快樂」的荷爾蒙腦內啡(Endophin)分泌,具有自然排除壓力、帶來快樂的效果。

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表示,腦內啡不但具有鎮定效果,也能讓人感到愉悅,伴隨恐慌感的憂鬱症患者,特別需要腦內啡。

運動是天然迷幻藥

腦內啡的作用類似鴉片,兩者的差異在於,運動後分泌的腦內啡是天然的,有益健康,難怪有人形容「運動是天然迷幻藥」──運動是會讓人上癮的。

「想要達到抗壓目的,運動量一定要夠!」國泰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吳東庭強調,必須是劇烈運動,身體才會產生代償現象,分泌腦內啡。

運動過後,讓肌肉產生疼痛感的乳酸會大量堆積,乳酸傳導到中樞神經,刺激腦內啡分泌,身體就會感覺很舒服、很快樂。但若是運動量不夠,效果也會打折扣。

難怪許多國內外專業經理人餘暇時偏愛各類運動,例如:衝浪、攀岩、馬拉松、馬術、風帆等,這是他們最佳的紓壓方法。

運動和心理治療一樣有效

運動醫學指出,跑步只要持續二十分鐘以上,身體開始分泌乳酸,人就會漸漸感到舒暢、平靜。不過,想得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每次運動至少需持續三十分鐘以上。

對輕度憂鬱症來說,運動和心理治療一樣有效,有時運動甚至比藥物還有效。不過,要求某些憂鬱症病人,保持規律運動習慣,恐怕有困難。

醫師建議,不妨從散步開始,每天散步四十分鐘,效果也會不錯,未來再視情況逐漸增加運動強度。

適合一般人的運動項目是什麼?吳東庭說,爬樓梯、跑步、爬山、健走、游泳、騎腳踏車、跳繩、有氧運動,甚至攀岩、衝浪等,都是很好的運動。但是,每周至少運動三次以上,每次最少運動三十分鐘,每次運動強度心跳約一百三十下,才是適當有效的運動。

放輕鬆,遠離壓力

目前各大醫院身心科門診人數,較十年前增加一倍以上。國泰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吳東庭對於情緒壓力所引發的健康副作用,有深刻觀察。

上班族若是長期面臨工作壓力,通常容易感覺疲倦、食慾不佳、連玩樂也提不勁,並有失眠的情形。周五、周六是一周七天中睡眠品質最佳的兩天,但是,周日至周四就很難一覺到天明,周一還可能出現「周一症候群」。

如果發現自己出現上班遲到早退、請假多,情緒煩躁、易怒的徵狀,那就得注意自己最近是否壓力太大了,應該想辦法好好放鬆。

壓力會說話

振興醫院身心科主治醫師嚴烽彰提醒,身體會說話,「壓力太大時身體會發出警訊,只是很多人不願承認。」否認壓力其實是跟自己的健康開玩笑。

最令嚴烽彰擔心的族群,是中年男性上班族。明明體溫、心跳、肌肉緊張程度的檢測數據都顯示壓力不小,但他們還是堅持自己沒事。

1987年,美國醫界提出研究報告證實,情緒的確會影響身體健康,當壓力超過承受極限,猝死機率也相對提高。

「壓力」是指經由環境刺激所引發連串有關生理及心理的反應,上班族最大的壓力來自「工作」,工作常違反「自然」,無論開會或業績目標,都會產生壓力。

壓力具滲透性,會改變神經傳導物質,誘發焦慮、緊張情緒。吳東庭表示,長期壓力累積的疲勞、焦慮,影響心臟自律神經引起「暫時性心律不整」,正是過勞死的主因。

你也是A型性格嗎?

嚴烽彰說,過勞死與「A型性格」有關,「A型性格」是文明的產物。受到凡事追求卓越、成就取向的社會價值觀影響,造就集體「A型性格」的行為模式,和一群企圖心旺盛、個性急躁、凡事要求完美的工作狂。他們付出的代價就是「身心症」,嚴重時會過勞死。

壓力也會透過內分泌系統、自律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三系統作用,使免疫力下降、自律神經和內分泌失調。

如果免疫系統受到影響,身體脆弱的部分就會出現病狀,如胸悶、容易感冒等。

壓力大也會過度啟動交感神經,抑制副交感神經,提高罹患憂鬱症、心血管疾病、大腸急躁症、胃潰瘍、不孕症的機率。

嚴烽彰說,壓力並非摸不著,看不見,每個人都有自覺壓力的能力。重點是要懂得自我調適,「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身體也需要充電,否則難免引起心理及生理疾病。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0以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