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專訪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知名健身部落格作家「史考特醫師」

運動抗老 為自己準備一雙運動鞋

作者:林佳誼 │ 攝影:蔡昇達

出處:《遠見》雜誌

史考特醫師小檔案

本名:王思恒

現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科住院醫師

學歷:長庚大學醫學系

其它經歷:經營FB粉絲團「一分鐘健身教室」

退休後的第二人生,如何才能過得安穩、又過得精彩?多數人只想到要準備退休金,卻常忽略「健康財富」也得趁早累積,唯有健康的身體,才有體能享受退休人生。

該怎麼累積「健康財富」?是老後醫療需求大,得未雨綢繆準備各式保單嗎?專家指出,運動也是另一種很好的投資方式!

「十大死因有一半以上與不運動有關!」談到用運動來累積健康財富,林口長庚醫院復健科醫師、知名健身部落格作家「史考特醫師」(本名王思恒)大力強調,「世界上最好的藥,療效也比不上運動。就連憂鬱症,都能透過運動來改善!」

運動好處多,包含能提升心肺有氧能力、降低血壓、增加肌肉骨骼質量、延緩腦部功能退化、降低各種慢性病發生的機率。近來醫學界更喊出一個口號,「Exercise as medicine(運動是良藥)」,意思就是運動的療效甚至勝過許多藥物。

史考特打趣比喻,如果有人能把運動製成藥丸,讓人吃了就能得到規律運動的效果,那麼不出一年就可以比巴菲特還有錢,「一點都不誇張,運動的好處就是這麼多。」

而在抗老方面,學界也已經發現「有氧能力」與「肌力」的好壞,對於預防疾病、延長壽命有很高的預測價值。

但事實上,台灣民眾卻普遍欠缺運動抗老的觀念。無論是臨床接觸病患,或是學術報告,都在在證實這一點,從大學時代就開始鑽研健身運動、長期觀察國人運動風氣的史考特說。

教育部體育署「104 年運動城市調查」 結果也顯示,104 年 13 歲以上國人規律運動人口僅占 33.4%。

更糟的是,許多民眾自認有運動習慣,實際上運動量根本不夠。

舉例來說,史考特經常在門診時問病患平時有沒有運動?病患回答有。但再繼續追問,卻發現可能僅是週末會到公園打一次太極、或跳一次土風舞。無論是強度與時間,都遠不達標準建議運動量。這樣的故事在診間一再上演。

那麼該如何評估運動量是否足夠呢?史考特說,對年輕人而言,可以自問兩個問題:

每週有沒有做中等強度的運動達150分鐘以上?

每週有沒有花兩天時間做肌力訓練?

「說真的,這只是最低標的要求」,如果1與2都沒做到,那麼很有可能體能是不及格的。中等強度運動是指會讓人有一點喘,有一點流汗,講話會有一點吃力的程度。

至於較年長者,則可以從幾個生活常見情境來自我評估體能:

會不會覺得走路不穩,很怕跌倒?

有沒有辦法一口氣爬十階階梯?

有沒有辦法提4公斤的雜貨回家?

會不會覺得蹲下站起來很吃力?

不論是年輕或年長,為自己準備一雙運動鞋,養成高活動量的生活型態絕對都是有益的。

史考特從專業角度,提出運動抗老三大建議。首先,第一個重點就是,「培養習慣!就算是每天三分鐘也好!」找一個最方便、最喜歡的運動,先培養出習慣。或是用點巧思讓運動融入生活中,例如公車早一站下車走回家。

其次,待習慣培養後,設計一個良好的運動計畫。計畫內容可以因人而異,但大原則就是每周150分鐘以上的中等強度活動,以及一周兩次以上可以增加肌肉力量的肌力訓練,如抬腿運動、大步走、快走、登山等。

除此之外,史考特更強烈建議,所有有心想運動抗老的人,都要進行任一形式,利用外在阻力進行運動的阻力訓練,如利用重訓器材、身體重量(伏地挺身或仰臥起坐),或是彈力(彈力繩)等來做訓練都是常見方式。就連世界衛生組織現在都建議年長者可從事「阻力訓練」,認為比做傳統運動方式更有益。

史考特最後也再三強調,運動不是與生俱來的能力,是要經過刻意學習的技能。「不是買了雙跑鞋就可以開始跑步!」就像投資理財一樣,管理自己的健康財富時,一定也要做好功課,多多請教專家。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0以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