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0月號 第100期
從孤懸海外的移民領域,變成僻處邊陲的殖民地,再躍升為舉世聞名的富裕之島,台灣人豐富的歷史弔詭經驗,在抒發了悲情之後,逐漸昇華為「新台灣人」的思維方向。新台灣人如何迥異為昔?在原本的海洋性格、務實精神之外,表彰出什麼樣的情感與意識?面對與時俱進的國際競爭和國內衝突,又應如何深省及回應?
1986年的台灣社會,正試圖走出威權與禁忌。集會、結社、遊行、請願,仍受到嚴密管制。然而,7個月後,《遠見雜誌》誕生,我們透過聆聽社會的脈動,深度探討國人最關心的議題。
《遠見雜誌》以「傳播進步觀念」為念,持續帶回最新國際知識;透過專業團隊的報導,用財經知識拓展前瞻視野;而每一次嚴謹的調查,洞見不同族群的聲音。以人文養分積累素質品味,期許我們一起成為台灣以及整個華人社會中「前進的動力」。
1987年7月,國民黨政府解除戒嚴與黨禁,政黨開始活躍,初出茅廬的民進黨,而今已成完全執政的政黨;1988年元旦報禁解除,禁錮思想得以大鳴大放,媒體歷經多次變革、走向數位時代;1987年11月,政府開放大陸探親,試圖撫平時代的傷痕。
1980~1990年代,《遠見》透視時局,陸續推出「報禁開放」「看群眾、析運動」及「歸鄉結、移民夢」等專題,見證大時代的變局。
圖片來源:蔡英文臉書
1994年9月,《遠見》歡慶出刊第100期,率先提出「新台灣人」的概念,為台灣勾勒新遠景與新希望。15年後,「新台灣人」一詞,也為時任總統李登輝在2009年台北市長選戰中所引用,影響深遠。
1996年,中華民國首位民選總統上任,適逢創刊10週年,《遠見》創台灣媒體之先,首度倡議「族群和解,台灣改造」理念。
2020年8月,眼見全球仍深陷新冠疫情風暴,國際關係崩壞、區域衝突不斷,《遠見》進一步倡議「共生新台灣」鼓舞國人,認為合作共生才能共榮、共存。
2000年前後,短短五年,台灣社會發生諸多驚人變化,加上社群媒體風行、網路搜尋興起,造成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00世代),在政治觀、教育觀、消費觀、職涯觀、婚姻觀、置產習慣、資訊來源、新聞識別,都和上幾個世代不同,產生斷裂性的世代差異。
如今這群政治、經濟、文化的新興勢力已滿20歲,《遠見》透過剖析該族群的價值觀,洞悉台灣未來的關鍵力量,促進族群與世代融合。
走過35年,台灣從威權到民主、從管制到開放;社會從保守到多元,價值觀蓬勃發展,《遠見》是第一線的見證者,也是進步觀念的倡議者,陪伴讀者昂首向前。
1951~1990年,台灣對外貿易暢旺,連續40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達9%,居世界之冠。1987年,外匯管制解除,國際熱錢湧入台灣,「台灣錢淹腳目」的俗諺不脛而走。
1986年《遠見》創刊,適逢台股首度上萬點,自此獨家專訪眾多企業精英,包含汽車之母吳舜文、經營之神王永慶、半導體之父張忠謀等關鍵領袖,更積極報導傑出二代與經理人心法,建構出一部台灣企業的經營聖經,攜手產業共贏共好。
台灣的半導體實力聞名世界,年產值在2020年首度突破3兆台幣關卡。
1980年,新竹科學園區成立,高附加價值、技術密集型的科技業自此逐漸取代傳產,帶動各產業蓬勃發展。
1985年,張忠謀應台灣科技教父李國鼎之邀,自美返台擔任工研院院長,1987年催生台積電。
35年後,台積電已成台灣護國神山,內科、中科、南科等數十個科學園區遍地開花,形成無堅不摧的高科技產業聚落,在國際局勢紛亂的當下,「矽盾」儼然成為無堅不摧的護台屏障。
兩岸在政治上持續對立,但經貿關係往來始終密切,台商更在中國大陸經濟升級扮演要角。1990年開始,台商大舉西進,《遠見》剖析前進大陸的優與劣,也深入報導產業西進的趨勢。2019年7月,中美貿易戰對跨國企業造成衝擊,高階回流台灣,中低階布局東南亞,全球「非紅供應鏈」成形,《遠見》也進一步剖析跨國供應鏈下南洋與全球布局的實況。
35年來,《遠見》努力挖掘許多成功與失敗者的奮鬥故事,伴隨台灣產業與讀者成長。
《遠見》創刊號封面為〈從世界舞台看中華民國〉,期望普及台灣人的國際知識,提升進取的世界觀,透過了解自身處境,替國家找出世界角色上定位,鼓舞國人在孤立的國際舞台上,挺直腰桿、自信向前。
2006年《遠見》20週年慶,更以「出路」為名,倡議「小台灣 大藍海」思惟,提出面向國際、擁抱世界,與國際接軌,是台灣出路的不二選擇。
2010年8月,全台迎接建國百年倒數,各領域台灣人在海外紛獲殊榮,《遠見》用心集結他們的勵志故事,推出〈新台灣之光100〉特輯,鼓舞國人用熱血燃燒意志力,一點一滴改變我們所身處的世界。
2019~2021年,中美貿易戰開打,世界秩序解構重組,地緣政治成為熱門議題,台灣地位從世界邊陲躋身為核心要角,2020年美國大選前夕,中美衝突愈演愈烈,恐釀台海新危機。《遠見》推出深度剖析美中台關係、尋找台灣在國際間的自處之道。
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遠見》率先扮演敲門磚,提出「疫外 重開機」觀點,推出包含「別讓孤寂封城」等系列專題,2021年4月底,台灣疫情引爆社區感染,《遠見》旋即策畫「抗疫持久戰,開打!」封面故事,盤點醫療、社會、經濟、心理等各面向該做的準備,呼籲台灣各界攜手突圍。
35年過去,《遠見》伴隨台灣在風雨中生信心,走出困境、迎向世界,今後,《遠見》仍將持續推動「文明社會、進步觀念」凝聚社會每個角落的力量,讓台灣人充滿自信地迎接各種挑戰。
Copyright© 1999~2021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