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戒嚴到開放、從台灣到世界、從工商社會到AI時代,35年來《遠見》報導國內、外重大轉折,為人類歷史描繪出進步的軌跡。正逢《遠見》35週年,本刊精選每一年的重磅報導,藉由線上策展帶您回顧過往、展望新局。

從戒嚴到開放、從台灣到世界、從工商社會到AI時代,35年來《遠見》報導國、內外重大轉折,為人類歷史描繪出進步的軌跡。正逢《遠見》35週年,本刊精選每一年的重磅報導,藉由線上策展帶您回顧過往、展望新局。

1986

國際舞台上,台灣喜憂參半的成績單

曾是「亞洲四小龍」的台灣,直至1980年代都埋頭發展,拚出驚人的經濟成長率!我們有值得驕傲的紀錄,也有需要改進的空間,卻少一張成績單來自我檢視。

因此,《遠見》在創刊之際,以國際社會的視角,為台灣產經體質打分數。如今,再次攤開這張喜憂參半的成績單 ,我們見證了台灣人如何透過反省,為21世紀開路!

1987

終結戒嚴令,台灣邁向自由之路

國內外民主思潮風起雲湧,站在時代鉅變的轉捩點,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戒嚴,台灣人民正式從威權邁向自由。

同一年,蔣總統接受《遠見》採訪 ,這也是他首次接受國內媒體專訪。在這份難得的歷史紀錄中,他強調:「在我們決心積極革新的年代,更望大家對各種事務的看法,不能只顧眼前,要多展望將來。」

1988

強人總統走了,誰來繼位?

蔣經國總統過世,宣告強人時代結束!後續接掌黨、政、軍的權力核心分別由「牧師總統」李登輝、「穩守閣揆」俞國華、「強人總長」郝柏村,與「背水戰將」李煥組成。

走在經國先生晚年布下的棋局,這四大掌權者彼此合作,又互相角力。競合之間,他們把國家帶往了哪裡

1989

用生命衝破威權下的禁制

1989年是鉅變的一年。東德垮臺拉倒了柏林圍牆、中國六四事件 血染了天安門;而在台灣,以生命衝破威權禁忌的,則是一位名叫鄭南榕 的年輕人。

「我叫鄭南榕,我支持台灣獨立。」不善言詞、外表斯文的他,為何自焚?他的台獨理念,又是如何形成?

1990

自由民主的曙光

柏林圍牆倒塌後,兩德統一的新德國 以自由而強大的國力與經濟潛力,在歐洲的心臟地帶崛起。

而這一年台灣正歷經「民主地震」,6千名大學生響應野百合運動 ,訴求「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召開國是會議」「提出改革時間表」台灣民主進入全新階段。

1991

蘇聯解體與撕裂、台灣動員戡亂結束

12月底,蘇聯正式解體,與美國的冷戰也結束。《遠見》洞燭機先,3月就遠赴蘇聯,實地觀察蘇聯從政治、種族,乃至於宗教的撕裂

而在台灣,總統李登輝在就職演說明確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隨著政治事件接二連三的碰撞 ,鬆動了維持已久的政治權力分配架構。

1992

里約會議:我們終於發覺人類命運一體

里約會議期間,155位國家首長簽署兩項具法律拘束力的公約——規範溫室氣體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及維持多元物種生存的《生物多樣性公約》。

窮國的反撲、難以清除的政治污染 ,讓人們開始重視永續發展的議題。

1993

辜汪會談:兩岸破冰,歷史性的一步

為促進民間交流事務及經濟,台灣海基會、中國海協會雙方代表遠赴新加坡會談,聚焦台商投資保障,這是1949年之後,首次獲官方授權的民間代表正式接觸。

《遠見》採訪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海基會秘書長邱進益 ,紙上重現會談的精采交鋒,以及各種政治勢力在兩岸議題上的角力。

1994

省長、直轄市長首次民選

選舉熱鬧的過程和勝敗表象背後,對台灣應有新的啟示,對國民黨、民進黨與新黨也各具意義。

《遠見》體檢台灣政治、社會的發展,發現三黨的「新政治世代」已到來 ——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國民黨在省長、高雄市長選舉大勝;新黨則在都會區站穩陣腳。

1995

李登輝訪美,務實外交一大步

外交上,李登輝以私人行程名義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發表〈民之所欲,長在我心〉演講,是我國首位進入美國的現任元首。但如何在中共威脅、民心所向之間平衡,是李登輝接下來的挑戰

內政上,健保制度 成了貫徹「台灣是生命共同體」政治理念的試金石。然而《遠見》調查,發現當時大眾對健保其實不甚了解。因此,我們借鏡其他國家經驗,剖析其中利弊。

1996

台灣邁向進步的陣痛!

野百合運動後,李登輝總統依承諾召開國是會議,但台灣社會對於「當總統的頭家」,竟是憂慮勝過喜悅。首次民選總統,是否能結束民主化過程的陣痛,還是回到「新威權體制」

台灣第一條捷運——木柵線 建設時意外頻傳,延至1996年啟用。《遠見》察覺意外導因於專業向政治讓步,希望藉此督促政府當局。

1997

白曉燕案、蕭登標「治平專案」

「白曉燕命案」震動台灣社會,頓時婦幼人人自危;諷刺的是,黑道背景的議長卻在民代保護傘中消失、得以逃避追緝。台灣的法律,到底保護了誰

接連的五○四、五一八大遊行,隊伍中高舉著「認錯」「請下台」標語,人民吶喊著憤怒與正義。出口在哪裡?

1998

修憲凍省,台灣「獨」的遐想

十年修憲,支離破碎!修憲凍省是否關乎統獨?當中共以「中國只有一個,台灣是中國的一省」橫行國際時,「中華民國在台灣」能否創造一個新的論述空間、維持獨立主權

1999

921地震後,恐慌下的復原

9月21日凌晨1點47分,台灣民眾酣睡如泥,突然間,一場震央位在南投集集、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震碎美夢,釀成慘重死傷。

台灣如何從921地震中重建家園?產業是否因此出走?回顧當年半導體大廠的去留思考

2000

台灣首次政黨輪替

台灣在千禧年揭開政治新局。民進黨派出的陳水扁、呂秀蓮險勝當選正副總統,台灣首次政黨輪替

雖然內憂——台灣的買票文化及黑金政治,及外患——中共文攻武嚇都讓人憂慮,但國際仍肯定台灣完成政權和平轉移。

2001

911恐攻,撞破全球航空業窘境

9月11日,蓋達組織在美國本土發起一系列自殺式恐怖攻擊 ,四架國內航機遭恐怖分子劫持,導致逾2000人死亡,震撼全球。

被視為自殺式攻擊的劫機事件,撞倒的不僅是世貿大樓與五角大廈,也打亂全球產經,更衝擊了美國主導的世界政治局勢。

2002

台灣科技教父李國鼎逝世

絕大多數人的貢獻,隨著時光逐漸消失﹔只有極少數的人,其貢獻因時代的見證就已凸顯,李國鼎即是如此。

他既是台灣經濟奇蹟的創造者之一,又是近20年來推動資訊科技的功臣 ,更是提倡第六倫的先驅。

2003

21世紀「黑死病」SARS大流行

SARS傳遍全球,逾8000人感染、數百人死亡,SARS也因此被視為21世紀的黑死病

台灣非WHO成員國,和平醫院也爆院內感染,全台蔓延恐慌。所幸跌跌撞撞中抗「煞」成功,這場慘烈戰役化為養分,為17年後台灣對COVID-19抗疫打下良好基礎。

2004

319槍擊案:別讓悲情成為台灣的宿命

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在選前不到一日遭槍擊,選後雙方得票數僅差0.22%,落敗方提出「選舉無效」的訴訟,更是激化民心,台灣兩極化、撕裂化已到了令人寒慄的地步。

面向未來,背負歷史的舊台灣人和主導未來的新台灣人,該如何杜絕悲情、迎接世界變局

2005

企業的公民成績單

20世紀末,全球永續、環境意識興起,讓地球擔負外部成本進而獲利的企業也應當負起責任。

為了提供模範樣本、鼓勵台灣企業,《遠見》自該年起舉辦「企業社會責任獎」 至今,以媒體的角色善盡身為地球公民的責任。

2006

紅衫軍倒扁運動

被視為台灣本土意識崛起象徵的陳水扁,在該年連環爆出諸多醜聞,如貪汙弊案、內線交易案、國務機要費案等等,如此反差使大眾深感失望、憤慨,發起倒扁運動

此事致使2008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大敗、政黨再度輪替,而陳水扁最後也淪為階下囚,至今人民仍對扁案意見不一。

2007

科技巨頭崛起:iPhone面世

iPhone剛推出時,被認為是劃時代的發明、手機產業的大驚奇。正當大家聚焦iPhone時,賈伯斯卻悄悄地把沿用30年品牌名稱的蘋果「電腦」變不見了,改為「蘋果」,特意宣示蘋果不再只是個電腦品牌

蘋果以麥金塔電腦起家,接續推出iPod、iPhone、iPad等產品,養出一票死忠「果粉」,成為現今的科技巨頭。

2008

二次政黨輪替,馬英九總統上任

二次政黨輪替被視為台灣民主的重要指標,但馬英九卻是在惡劣的政經時空中上台。

上任後,馬英九第一個國內媒體專訪,就給了《遠見》 。一起回顧當年,他面對國內外政經挑戰的總統起手式。

2009

不和平的父親節:八八風災

美國第一位非裔總統歐巴馬上任 ,力抗金融風暴,並提出無核世界的理念,獲得2009年諾貝爾和平獎。

同年的台灣卻很不和平。父親節這一天,強颱莫拉克一晚淹沒小林村、逾600人死亡。災後,《遠見》聚焦災區如何重建求學路 ,藉此引發社會對偏鄉教育的重視。

2010

簽ECFA,台灣就變一條活龍?

中國大陸、台灣簽訂經貿協定ECFA,但朝野雙方意見分歧。馬英九總統主張貿易是台灣的命脈,最大在野黨民進黨卻認為台灣會因此分裂,主權更可能被大陸併吞。

究竟ECFA對台灣是良藥、還是毒藥 ?答案至今各執一詞。

2011

311地震、賈伯斯去世

3月11日,日本東北發生規模9.0的強震,引發海嘯、海水倒灌、核能發電廠事故 ,最終導致1.6萬人罹難,上千人失蹤。

被重挫的不僅是日本,10月5日蘋果公司創始人之一賈伯斯逝世 ,科技界頓時痛失人才。《遠見》獨家揭露《賈伯斯傳》,帶領讀者一窺他腦中的精彩藍圖。

2012

人民的吶喊

2010年,葡萄牙、義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的「歐債危機 」延燒整個歐洲經濟圈,兩年間共有12位領導人下台。

在台灣,旺中、壹傳媒等併購案,讓民眾憂心財團控制媒體,再度為新聞自由走上街頭

2013

食安風暴,連油也淪陷!

黑心油、毒澱粉等黑心食品事件頻傳,引爆台灣民怨。其實,台灣早就有全國食安會議的機制,為何成效不彰?《遠見》全面檢討食安制度漏洞

2014

太陽花學運、鄭捷隨機殺人事件

為抗議與中國簽訂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程序不公,3月中旬引發太陽花運動 ,大批學生、公民團體靜坐抗議,占領立法院長達585小時。

5月下旬,年輕人鄭捷在捷運站「無差別殺人」釀四死,引發社會痛心質疑年輕世代怎麼了?但或許更該探討的是整體社會怎麼了,「情緒教育」會是解方嗎?

2015

《巴黎協定》、馬習會世紀會面

聯合國195個成員國共同簽署《巴黎協定》 ,將加強1992年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取代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盼共同延緩全球暖化。

該年,「馬習會」樹立了兩岸政治里程碑。《遠見》以專刊的形式,詳實報導總統馬英九、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新加坡的世紀會面

2016

世紀大分手!英國決定脫歐了

2016年的脫歐公投 ,竟然以51.9%同意票通過了!頓時舉世譁然,英國社會震驚分裂,從而引發的各種政經社會難題,迫使首相卡麥隆、梅伊相繼去職。

之後,英國與歐洲歷經多年痛苦談判,雖在2020年最後一天正式脫歐,卻仍在收拾公投苦果,但英國也逐步邁向沒有歐洲的政治新局。

2017

年金改革、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等歷任總統執政時,就已漸進式推動年金改革,而蔡英文決定大刀闊斧,提出九大改革重點 ,使第一線受到衝擊的退休軍公教十分反彈,數次上街抗議。

除了節流,蔡英文也提出前瞻基礎建設計畫 ,希望藉由興建及完善基礎建設,吸引民間投資,帶動整體經濟成長,以達到開源之效。

2018

假新聞滿天飛、美中貿易戰開打

興盛的社群軟體、平台不再只是好友間聯絡感情之處,更可能成為假新聞的溫床。《遠見》率台灣媒體之先,為讀者深入追蹤並拆解假新聞經營模式 、提供辨別資訊真偽步驟。

曾被質疑因「假新聞」勝選的美國總統川普宣稱中國偷竊美國的智財權和商業機密,因此設下關稅等貿易壁壘,中美貿易戰正式開打,而台灣又是否能漁翁得利呢?

2019

台灣「韓」流現象、香港反送中

2018年末,國民黨韓國瑜當選高雄市長 ,終結高雄綠營執政數十年的紀錄。上任百餘日,他向市政府請假,參與總統選戰,但最終落敗、市長職位也被罷免。

與此同時,香港如火如荼展開反送中運動 香港年輕人對於未來充滿不安 。「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惶恐,也在台灣引發政治效應。

2020

COVID-19瘟疫蔓延

若說COVID-19為世紀之疫,一點也不為過。17年前的SARS,來得猛爆,走得也迅速,而COVID-19至今仍肆虐全球 ,444萬人死亡,無法遏止的變種病毒出現,也讓疫情流感化。

衰退的經濟、壓抑的精神、不堪負荷的醫療系統、中斷的教育⋯⋯。這場現在進行式的危機也可能是轉機,端看我們人類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