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君雅 攝/池孟諭
2019年來台觀光人數達到1184萬人,創下史上新高,為何觀光業者仍不斷哀嚎,要政府「救命」?
十年前,陸客不到100萬人,接著兩岸互動逐漸加溫、熱絡,陸客來台高速成長,直到2015年正式突破400萬大關,此後就再也沒回到這個高點,3年來一直在270萬關口徘徊。
1月13日,台股上演選後第一個開盤日的慶祝行情,觀光類股卻重挫,包括寶得利、國賓、雄獅、華園等上市櫃公司,從購物店、飯店到旅行社,幾乎無一倖免「慘綠」,背後的原因值得探究。
從觀光業代表接二連三地出面喊話,焦急的模樣不難看出,兩岸關係若持續僵持,衝擊有多大。
最經典的案例,首創陸客團伴手禮店的寶得利,曾以結合旅行社購物團的「一條龍模式」,賺得盆滿缽滿,大舉擴張,去年下半年併店裁員,購物店全收了,珠寶珊瑚僅剩庫存還在賣,董座張雅琍感嘆,早幾個月就該這麼做了。
這兩年,寶得利轉往馬來西亞設購物店做陸客生意,過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儘管如此,我還是不會退出台灣!」張雅琍眼泛淚光,勉強擠出一絲笑容,陸客急速退潮的這四年,她仍然力圖一搏,等待自谷底翻身的那天。
究竟,這股霸王寒流威力有多大?2015年時,寶得利的鼎盛時期,正是陸客來台最高峰,418萬人次的時期,當年營收新台幣23.5億元,只是,自此之後,江河日下,2016年下降至14.9億,2017年更慘,營收只剩6.24億,短短兩年腰斬再腰斬。直至2018年,她懸崖勒馬、轉往海外求生,整體業績才回復到13.4 億元。
資料來源:交通部觀光局
從業超過30年,張雅琍曾被外界封為「購物站天后」,過去,寶得利的旅行社和購物站,一個月就有上千團陸客造訪。陸客出手闊綽,業績最好時,兩家購物店一天就能賣出2000萬元珠寶,平日也有700~800萬元,月營收超過新台幣2億元。
如今,令人不勝唏噓,寶得利業績重挫八、九成不說,還黯然收掉店面,把殘餘的珠寶寄賣在大東海、環宇購物店等同業處,而旗下旅行社,則負責導客,每月雖然大幅節省500萬管銷費用,但再也看不到堂堂龍頭昔日的風采。
「這幾年,同業有些店倒了、也有得憂鬱症的,但我還抱持一線希望。」張雅琍坦言,陸客團急凍,讓她措手不及,中止原先的擴張計畫。
事實上,寶得利並非特例,另一家購物店綺麗珊瑚,也連續兩年出售資產,彌補業績虧損。
雖然外國人來台觀光人次屢破新高,去年已來到1184萬人次,日本、韓國和東南亞來客數均明顯成長,觀光外匯收入也可望再持續向上,但外界很容易忽略,陸客縮減所引爆的骨牌效應。
資料來源:歷年交通部「來台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整理:廖君雅
註:平均每人每日消費金額原始資料為美元,按當年觀光外匯收入金額推估匯率,換算為台幣。陸客總消費金額貢獻計算方式以(觀光人數)相乘(每日消費台幣金額)推估
資料來源:交通部
以交通部發布的「2018年旅客消費及動向調查」估算,來台陸客日均消費為新台幣6383元,高於總體平均5781元,亦即每多一個陸客來台一天,就能多帶來602元的消費。若再以陸客平均停留7.11夜來看,亦比總體均值6.46夜,多出0.65夜。換言之,每少掉一個陸客,即便由他國旅客填補,台灣觀光業還是會少賺993.3元。
誠如台灣觀光發展協會副理事長柯牧洲所指,由於日韓團客平均4~6天,大陸團客則多半是8~10天,而且相對於其他外國客,多半不是環島行程,陸客即能讓全台觀光業者都有生意做。
晶華集團董事長潘思亮也說,儘管韓國、東南亞旅客填補缺口,但亮麗的數字背後,隱藏的卻是旅遊人均停留天數減少,消費產值的萎縮。據勞動部統計,台灣工作人口正以每年平均減少18萬人的速度,一路下探。
另外,根據交通部觀光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陸客來台271萬人次,看似比2018年的270萬,微幅成長0.5%,但卻是大起大落的轉折(頁138表1)。去年上半年,陸客來台人次忽然較前年同期逆勢增加三成,達166萬人次,正當觀光業以為景氣春燕再度飛回,孰料下半年卻急轉直下。
因為大陸在該年8月起暫停申請及核發赴台灣自由行通行證,致使大陸47個開放城市、271家指定組團社,不僅自由行急凍、團客銳減,9月起的出團數瞬間較前一年同期驟減五成,總結全年271萬人次,僅微幅成長0.5%,「2019年,若不是因為上半年陸客回溫支撐,全年數據恐怕很慘,而2020年,不難想像,可能會有雪崩式的下滑。」
柯牧洲指出,綜觀陸客來台人數從2016起連跌三年來,飯店旅館空置率增加、遊覽車縮併規模、兩岸航線大幅縮班的各種景象,陸客不來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昭然若揭。「蓋飯店需要三到五年,當初看好陸客擴大投資的業者,目前則備感艱辛,」一位飯店業者苦惱地說。
然而,台灣觀光業所面臨到的結構問題,不只是陸客不來而已,國內旅遊市場的萎縮,亦是另一番值得正視的課題。
中央銀行於2019年底發布的最新國際收支數據指出,2019年第三季國人的旅行支出,亦即出國旅行支出,高達57.1億美元(約新台幣1713億元),但相對而言,外國人來台旅行,消費金額僅34.2億美元(約新台幣1026億元),因此旅行收支逆差23億美元(新台幣687億元),創下歷史新高,顯見台灣的觀光業仍是失衡狀態。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情統計通報、中央銀行、交通部觀光局 整理:廖君雅
再來看國人國內旅遊狀況,2018年的總旅次為1.71億次,比起2017年的1.83億次,少了1236萬次,跌幅達6.74%,總消費金額也由新台幣4021億元,降到3791億元,萎縮230億元、6.27%。
換言之,台灣人愈來愈愛到國外旅遊,卻愈來愈吝於在台國內觀光,而國人出國消費支出成長速度,又高於外國人來台觀光,難怪潘思亮會深感無奈:「我們是超級大逆差的產業!」
政府近年來雙管齊下,一方面輔導業者轉型拓源,另一方面積極調整客源比重,例如新南向、穆斯林和俄羅斯旅客。但在2019年底召開的全國觀光政策會議中,總統蔡英文和交通部長林佳龍再次祭出「觀光三箭」,今年即將定案的「Tourism 2030觀光政策白皮書」中,還清楚寫著未來十年,要讓觀光產業拚出兆元產值,力拚到2030年國際觀光客2000萬人次、國旅2.4億人次的目標。
即便口號響亮,但觀光業者冷眼以待。全國旅行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蕭博仁道出心聲:「業者希望的不是向政府乞討魚吃,而是希望政府給釣竿!」
靜宜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黃正聰分析,2019年,台灣外籍觀光客,非陸客就成長9%,以東南亞成長最快,或許,當台灣在扼腕陸客流失時,也應該省思,過去忽略開發其他市場。
這幾年,政府衝刺東協客源,黃正聰深表認同,他舉例,日本四年前就注意到東協市場,於是對泰國開放免簽證後,泰客赴日從10萬成長到80萬人次,觀光外匯明顯增加。
雄獅旅行社總經理游國珍也指出,該公司五年前看破陸客市場過度競價的危機,不接購物團,只做毛利高的商務考察團,另則積極挖掘高潛力的處女市場,如印度、越南觀光團。
台灣觀光策略發展協會理事長游智維認為,台灣擁有天然地理資源優勢,一天內可上山下海,具有絕佳的「觀光賣相」,但重點是如何包裝。
游智維觀察,台灣有2300萬人口,每年高達1400多萬人次出國,足以見得,台灣人很願意花錢在觀光
他強調,未來,觀光這種無煙囪產業,角色將愈來愈吃重,並且會面臨全球化的競爭,為了吸引更多外國觀光客青睞,以及迎合新型態的旅遊趨勢下,不僅是傳統旅遊業,也要帶動零售通路一併動起來,脫胎換骨展現新面貌。
潘思亮則認為,要有整體的觀光政策扶植產業,例如觀光服務業的人才缺額等問題,也要一併解決,如此才能早日實現兆元產業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