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剛的故事,血淋淋地點出台灣高階職場老手被狠狠挖走的現實,但,更令人憂心的是,科技業還得面臨後繼無人、找不到新人的雙重挑戰。
「我研究所指導老師一直問我要不要讀博士,連某次在研討會中,巧遇的清大教授,也邀約我加入他的團隊。」劉傑凱(化名)是去年中字輩大學電機系的碩士畢業生,不光是他,同學們幾乎沒人想繼續攻讀博士,「學長都叫我們不要浪費時間,早點去園區比較實在。」
他的選擇其實有脈絡可尋,在台灣,國立大學碩士進入高科技業,起薪約4.5萬元,國立大學博士則約6萬元,表面上,多了1.5萬,但博士一念就是四年以上,若利用這段時間進入職場,四年足足可多賺250萬元以上(月薪加獎金),「這要幾年的1.5萬元才能補回來?」
更關鍵的是,劉傑凱同一研究室的博士學長曾感嘆,除了台積電、聯發科等大廠會開博士相關研發職外,台灣高科技業聘的最多還是產線工程師,「如果,多念四年博士,到頭來都還是去園區輪班,那必浪費時間?」劉傑凱說。
這正是近年台灣博士生持續減少的主原之一!去年底,教育部公布大專院校新生註冊率,國立大學617個系所博士班,居然有40個「招生掛零」,連台成清交都面臨招不到博士生的窘境。
台灣擁有「矽島」的美譽,光台積電就占了台股權重近24%;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的報告更指出,2019年台灣半導體製造設備投資大增21.1%,成長率超越韓國,躍居世界第一。
然而,諷刺的是,這一樁樁的產業喜訊,背後隱藏的卻是薪資偏低、機會有限,亦即高階人才缺口隨時爆開的危機。
事實上,台灣的人才赤字(talent deficit)老早在2015年就被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預言了!當時,該機構出版的《全球人才2021》(Global Talent 2021)報告,旋即指出,台灣將在2021年成為人才供需落差最嚴重的國家,人才赤字率達-1.5%,為全球最慘。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都比台灣好。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分析台灣高等人才荒的兩大關鍵,正是前面兩則故事的寫照:一是台灣專業人才外移,高居總外移人口的六成,位居全球第一高;二是台灣平均薪資只有4萬餘元,低於鄰國的星、港、南韓等,難以留才,更無法吸引高等人才來台。
時隔四年,預言愈來愈接近真實景況。根據經濟部《2019~2021年工業局重點產業專業人才需求推估調查報告》,針對半導體、5G、物聯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多項前瞻科技產業,盤點企業在招募高階技術人力時遇到的問題,情況不容樂觀。
台灣市占排名全球第二的IC產業,預估2020年人力需求將比2019年翻倍,但是在該份調查中回答人才充裕的廠商,居然是「0%」!高達44%企業表明找人困難,56%表示得拉長招募時間才有辦法找到要的人。
隨著5G時代來臨,台灣網通業產值估計逾3.34兆台幣,但調查中,合計高達95%的廠商表示人才不足或難尋;行政院科技會報更推估到2030年,台灣資通訊人才缺口將達8萬3000人。
再以AIoT(人工智慧物聯網)軟硬整合服務為例,92%的廠商表示找人不易;「缺很大」的還有智慧製造,就算台灣機械業產值已連續兩年突破1兆,但高達75%的廠商直接說「找不到人」。
進一步細究高等人才短缺的病因,其實,高教政策失靈,恐怕亦是導致新生代理工人才快速消失的主因。有別於一般人以為,景氣差、少子化、低起薪等大環境因素,是人才流失禍首,但一位不願具名的北部知名頂大校長則痛陳:「高教政策的混亂、短視與缺乏延續性,才是造成高等人才危機的真正遠因!」
一如大學退場機制不明,不少學校儘管只剩一系,新生人數不到百人,卻依然獲得教育部補助,形成資源排擠的效應,十分荒謬。
再如,相較於大陸、港、韓、星,甚至印度、馬來西亞都在強化師資設備、爭取頂尖學生之際,台灣卻反而大砍頂尖大學的資源,「後段學校遲不拔管,就像占了病床,致使前段學校資源被迫排擠,一起陪葬!」中區某國立大學校長說。
其次,當所有學校都捲入生存割喉戰時,「搶招生」也衍生出「學校廣開流行熱門科系,理工科系學生大減」的弊端。
前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理事長暨龍華科大校長葛自祥指出,很多傳產製造或中小企業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也都需要半導體、AIoT、資通訊等相關人才,但未必全是研發博士,而是懂技術、能解決第一線問題的人,「技職教育原本有辦法培育這批實做人才,現也岌岌可危。」
過去十年,許多學校炒短線地廣設現餐旅熱門科系,直至近兩三年教育部赫然發現餐飲生過剩,理工需「生」孔急,才出手調控餐旅科系招生,並鼓勵增加理工生源。
「但最近,演藝、電競科系在招生上大熱,是否又將重蹈當年覆轍?」葛自祥擔憂,若政府老是沒從「產業發展」與「未來需求」做長期思考,每每等產業無才可找,才亡羊補牢,台灣的人才荒恐怕會一再落入死亡循環。
更值得擔憂的是,培育高等人才的師資,現也青黃不接,優秀教授已瀕臨「斷層」,且極可能在十年內浮現。南部一位國立大學校長就感歎,台灣教授薪水原就比星、港等地低三、四成,再加上大陸一二線大學近年來更也撒幣搶人,不只給薪比照星、港,研究經費甚至比台灣多出一個0。
雪上加霜的是,對外,台灣不但得跟亞洲各國搶老師,對內,自年金改革法案通過後,更加速年輕優秀學者出走,或不願回台任教,「我們這些50、60歲的,被砍退休金也跑不掉,但30、40歲年輕一代,薪水比人低、資源比人少,現在連退休金也沒保障,根本就不會想回台任教。」
曾有多位校長針對此一隱憂向總統蔡英文請命,然而蔡總統卻表示,她也曾在大學當過教授,非常明瞭影響層面,年改目的更絕對不是針對大學教授,但很遺憾,「大學教授就是陪葬。」
即使年金改革有其道理,但資深高教人士建議,應該參酌國外作法,就是把大學體系切割出來,另外,制訂法規保障、鼓勵人們從事教職。
因為,倘若政府不正視、不解決,陪葬的,恐怕不只是眼下是大學教授的退休金,而是台灣高等人才的競爭力。
短中長期三大病徵一環扣一環,教育本應是百年政策,但在台灣,從當初的廣設大學,到現在私校退場、學費調整、校長遴選、年金改革,都看到政治插手的陰影。
「大學背負了太多不該由大學背負的政治任務,這才是台灣高等人才危機的元兇,」校長臉上寫著無可奈何四個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