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心動念

台灣酵素之父黃伯誠

國立大學教授不管在薪資福利與社會地位上,一直是人人稱羨的工作;然而30多年前,時任高雄師範大學 中文系教授的黃伯誠,竟然放棄為人所景仰的教職,投入酵素研發,這一切都起因於救人志業的大愛。

專研古書 家學釀造技術

大漢酵素生物科技的創辦人黃伯誠總經理,30多年前 看到自己的父母親及周遭親友疾病纏身、久病不癒,飽受 病痛所苦,思索疾病產生的原因,以及為什麼疾病無法靠 藥物治療?當時黃伯誠為高師大中文系教授,因教學研究 所需,經常要閱讀古書,意外發現在明末的河南地區有人 用醱酵後的苦瓜汁液,幫助整個縣城逃過瘟疫的侵襲,爾 後當地居民也比其他地區來的長壽,引發他對於醱酵食品 的興趣,從此一腳踏進酵素的殿堂。但當時國內沒有生物 科技,也鮮少有人討論營養學,哪有酵素這個詞?更遑論要 製作酵素,黃伯誠意識到一切都要從土法煉鋼開始。

由於老家位於豆腐乳著名生產地的大溪,而祖母正好 精通各種醱酵食品的製作,於是他運用自家釀造技術擁有 的好菌,展開酵素的研究。從那日起,黃伯

誠家中的客廳宛 如實驗室,他用家傳的好菌與大溪當地的蔬果開始每瓶每 罐的實驗。
每種蔬果的酸甜度與醱酵時間不一,家裡的餐 桌與櫥櫃擺滿各式瓶罐,並紀錄著各項醱酵的實驗結果。 回憶起研發之路,黃伯誠笑著說,當時踏進他家裡的人都被這些瓶瓶罐罐嚇一跳,但中醫世家出身的妹夫卻從中醫 觀點給予相當多的建議,對於研發過程很有幫助。黃伯誠 將親手研發的蔬果酵素液,送給飽受病痛的親友,他們喝 了幾個月後,病況有了改善,這給予他相當大的信心!

在當時資訊貧乏的時代,黃伯誠為了獲得更多的資訊, 經常出國收集相關醫學書籍與研究報告,閱讀國外有關於酵 素的相關研究。歸納出「攝取完整均衡的營養素」是維持良 好健康的基本要求;但在日常飲食中,很不容易完整攝取到 人體所必需的各種營養分子,進而產生慢性病。人體就像是 一個生命化學有機體,酵素正是促進化學反應順利的大功 臣,對於促進細胞新陳代謝有很大的助益。

毅然辭去教職 投入營養學生物科技領域

為了證明酵素對於提升健康是有幫助的,黃伯誠帶著 自己的酵素深入偏鄉地區,希望可以幫助當地民眾。「我永 遠都忘不了有個老婆婆握著我的手,直說感謝」黃伯誠說, 因為偏鄉地區大多物質缺乏,而醫療資源也很有限,造成 老婆婆長期缺乏營養,身體機能衰退,甚至不良於行,服用 酵素後,因均衡營養讓身體狀態好轉,而酵素扮演着非常 重要的角色。

看到更多人因酵素而提升健康,黃伯誠發現推廣正確 的營養知識其重要性不亞於在學校做育英才,因此毅然辭 去教職,放棄高薪與社會地位的舒適圈,投入當時國人對 營養學與生物科技仍是陌生的酵素領域。黃伯誠認為,當 年偶然的際遇投入酵素研發是人生重要的使命。他宛如傳 教士,到全台參加各種健康公益講座推廣國人認識酵素。

1981年黃伯誠創立大漢酵素生物科技(股)公司,成為 台灣第一家酵素公司,而他到處傳佈酵素的新知,也讓他 獲得台灣酵素之父的美譽。大漢為了讓國人對於酵素有更 專業的認識,開始大量投入研究計劃及經費,也同時聘請專業人士擔任營養諮詢師,從最基本的商品介紹、營養諮 詢,到服務更廣大的消費族群,希望將推廣酵素的理念更 加發揚光大。

打造有機農場 提升農業綠循環

做為台灣酵素產業的先驅者,大漢對酵素技術的提升 與研發更是不遺餘力,除擁有專業研發團隊,更與中興大 學土壤環境科學系楊秋忠教授等專業學者進行產學合作等 多元計畫。除此之外,還申請國家級型研發應用計畫,並申 請政府資源,進行產業創新研發(SBIR)計畫,協助公司的技 術發展。

「研發最健康的產品、使用最自然的原料」是大漢的 願景。堅持使用本土栽種的四季新鮮蔬果,黃伯誠於桃園 新屋打造有機農場,並採用領先業界的「綠循環」概念,將 酵素製作過程中的蔬果纖維,轉做為涵養土壤的肥料,以 「取之於土地、還之於土地」的有機栽種方式,取代化學肥 料來孕育健康的蔬果與豐饒的地力;並且將酵素蔬果纖維 送給合作的有機小農,落實真正愛地球的想法。

大漢創辦至今已成功將產品推廣至20多個國家,更受 到馬來西亞官方青睞,進而建立跨國技術合作的基礎。黃 伯誠用謙卑的態度,製作最用心的酵素,堅持有機樂活的 無盡追求,未來大漢酵素將以創新務實為本,研發更多產 品,努力將健康的種子在國際各地散播開來。

天下文化 / 小天下 / 未來少年 / 遠見雜誌 / 30 雜誌 / 哈佛商業評論 Copyright© 1999~2014 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讀者服務部電話:(02)2662-0012  時間:週一 ~ 週五 9:00 ~ 17:00 服務信箱:gvm@cwgv.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