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6
往天涯盡頭單飛

學會休耕大旅行,發掘人生的意義

林奇伯、遠見數位企劃製作 圖:shutterstock

出處:《遠見》雜誌第261期

30年前,鄭華娟發行《往天涯的盡頭單飛》專輯,隨後前往歐洲進行一段為期半年的「大旅行」(Grand Tour)。沿路上她為報紙書寫專欄,後來集結成同名的《往天涯的盡頭單飛》一書,在那個台灣自助旅行尚未普及的年代,是許多旅行者的重要參考書目。此後,旅行也成為她作曲與書寫的主軸。

「大旅行」是分段環遊世界的基礎,《遠見》特別越洋採訪旅居德國的鄭華娟,請她談談對於歐洲旅遊趨勢的第一手觀察。

她認為,中世紀羅馬修士創始的大旅行,已經成為歐洲重要文化,前幾年全球交通日益普及,降低旅遊難度,根據歐洲旅遊業預測,大旅行也將成為歐洲旅遊市場的最大商機。

三個空檔年,三個大旅行意義

「我從沒做過要像《環遊世界80天》那種全球大競走的夢,因為我認為生活、工作、學習、旅行是一種就像四季一樣美的人生循環,旅行應該是會隨著年紀而有不同體悟的,」鄭華娟說,做為一個旅行者一定要有進步,進行較短期的大競走式旅行可以激發生命的「潛能」和「毅力」,而這也符合分段環遊世界的精神。

根據鄭華娟觀察,對於歐洲人來說,人生必須有三次「休耕年(The Gap Year)」,第一次在大學前後,第二次則是25到35歲的事業衝刺期,第三次是55歲到65歲。

雖然對台灣人來說要空出一整年實在太難,但學生利用寒暑假、上班族更有計畫地使用年假進行長途旅行,也能達到空檔年的大旅行效果。

在人生的第一階段,大旅行的意義在走出既有的生活模式 ,從旅途中的「火車時刻表」概念瞭解,生命雖然要自由,但也要過得有計畫。

第二階段則把自己變成「朝聖者」 ,為自己設定美食、博物館、流行文化等各種主題,激發人生創意。

第三階段則是藉由旅行思索自己與世界的關聯 ,為退休生涯尋找靈感。

分段環遊重計畫,隨性不隨便

旅行了20幾年,鄭華娟發現交通大變革正讓旅行變得更容易。她曾和先生玩過一個遊戲,就是找出兩人年輕時各自去過、且都拍過「到此一遊」照片的地方,兩人再一起去同一地點,並拍下合照。這樣的遊戲讓她有舊地重遊的機會,也驚覺歐洲鐵路已經四通八達了,以前要轉好幾次公車的地方,現在搭火車就會到。

「尤其超低價機票的出現,讓旅行可以變得更便宜,」鄭華娟建議,年輕的旅行者可以多收集低價機票資料,省下一大筆錢,走更遠的路。

國人旅遊從第一代趕景點,走過第二代深度旅遊,來到第三代無所事事的慢遊享受。針對此趨勢鄭華娟也提醒:「現在很流行慢遊,『隨性』成為許多人的旅遊態度,但是許多人往往把隨性誤認為『隨便』,你想想看,如果在美國進行公路旅行而沒事先做好旅館的搜尋,深夜到了荒涼的地方,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又沒保暖衣物與食物,危險是隨時潛伏的。」

環遊世界不是夢,放手去做才能實現

根據《遠見》所做的旅遊大調查,環遊世界在國人的「夢幻旅遊」排行榜中排第一名,幾乎每個人都有環遊世界的夢想,但認為自己會付諸行動者不到四成。不管是預算限制、時間安排、甚至心裡層面的阻礙,對於國人來說環遊世界還是有一定的門檻。

「大旅行有難度,往往Wanting(想做)是一回事,Going(去做)又是另一回事,」鄭華娟認為,人生有夢一切不嫌晚,事先規劃、放手去做就是能否邁開行動腳步的關鍵。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0以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