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專訪公益旅行家褚士瑩

只要站穩財務基礎,你也能自由追夢

作者:喬伊斯 │ 攝影:遠見雜誌

出處:《遠見》雜誌

褚士瑩小檔案

擔任美國華盛頓特區國際金融組織的專門監察機構BIC(銀行信息中心)的緬甸聯絡人、台灣暢銷作家

在台停留期間從事媒體教學,翻譯及各種文字工作,偏好學習語言和耗體力的運動。其著作有《1年計畫10年對話》、《比打工度假更重要的11件事》、《給自己的10堂外語課: 這是突破人生限制的希望之鑰》等著作30餘本。

退休對你來說,是人生終點前的最後一段路,還是第二回合夢想的起點?

《遠見》雜誌曾針對台灣民眾進行旅遊大調查,發現環遊世界是國人心目中排名第一的「夢幻旅遊」。但儘管嚮往環遊世界,卻只有不到四成的人認為自己會付諸行動。其中,預算限制往往是多數人放棄夢想的關鍵原因。

然而,公益旅行家褚士瑩卻能從20幾歲就靠著打工攢錢,遊歷8、90個國家,甚至40歲就退休,遊歷全世界,專心實踐夢想。去過密克羅尼西亞、外蒙古、烏茲別克、以色列、土耳其、希臘、南斯拉夫、北非。

對於總是「退休前沒閒,退休後沒錢」的上班族而言,難免艷羨他是靠著什麼樣的理財方式才能辦到。

對於這個難似困難的問題,褚士瑩的回答卻很簡單,「上班族面對有限的固定收入,必須做出一些決定,知道如何取捨,不能貪心。如果不想失敗,就做明快的決定。」

以他自身來說,從17歲開始就過著「遊牧民族」生活,旅行已經是一種再自然也不過的生活方式,就像生活必需品。他決定用「旅行」來作為生活的一種主軸,也用旅行的態度來安排人生可用的時間。

所以從開始工作後,「一個可以旅行的工作」就一直是他找工作的必備條件。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無論是在外商高科技公司擔任管理工作,還是後來轉入NGO領域,褚士瑩都會特別注重旅行跟長期休假的要求。

「就好像知道自己的健康有醫療需求的人,不只在乎工作內容本身,也會特別在乎工作上是否有完善的醫療保險,旅行之於我,就是這樣的「保險」,所以一直是接受工作的前提條件,而不是附帶條件」,褚士瑩說。

更讓人驚訝的是,即便總是四處旅行,褚士瑩仍達成40歲就退休的計劃。

「這並不是傳統觀念的退休」,褚士瑩解釋,而是轉變成以外聘的專家角色,每年在四個不同的國家、四個不同的組織、四個不同的領域,擔任四個發展NGO計畫的顧問,讓我透過不同的工作實現「終身學習」的目標,也因為不在任何一個機構全職工作,也因此讓我有更多的餘裕去規劃在NGO領域以外,自己有熱情想要追求的事物。

事實上,看似瀟灑的褚士瑩,也不贊成為了旅行花光積蓄的所謂浪漫想法。對他來說,實踐夢想反而像是個務實的計畫。

他認為,身為負責任的成年人,一定是站在理財規劃的基礎上去實踐夢想。一般來說,基本財務規劃會有比例分配,譬如一部分投入保險、投資理財,一部分投入房貸繳納等等。分配在旅行支出這一塊的金錢無論多寡,都一定不能動用到一些最基本的財務配置。

他又舉例,身邊有一群香港年輕人朋友,因為清楚意識到自己不可能在香港買得起房子,決定一輩子租屋後,就將收入按比例分配成四份,一份拿來付房租,一份則是日常生活的開銷,一份拿來旅行,拓展自己的生命經驗,另外還有則是拿來作為長期的財務規劃運用,比如儲蓄、基金投資、購買保險等。

這群香港年輕人以不同的用途配置,來滿足不同的生活需求與人生夢想。且自從決定這麼做以後,無論是生活品質,以及對自己的生活滿意度,都因此大幅提升。

其實,就在褚士瑩這次受訪的同時,他才剛結束一段非洲馬拉威的旅程。位於非洲的馬拉威,曾經是台灣為數不多的邦交國之一。馬拉威地處遙遠,絕大多數台灣人都難以想像自己有生之年可以到此一遊。但褚士瑩卻靠著以不支薪酬的志工顧問身份,為一個美國USAID與民間企業合作的人員交流計畫進行影響力評估,而換取到造訪這個全世界最貧窮十個國家之一的機會。

「這樣的工作雖然無法讓我增加收入,無法讓我支付每月的信用卡帳單,但是卻可以幫助我無論是在專業上、還是生活上,都得到更多的體驗,取得更多的視角,所以對我來說是非常值得的」,褚士瑩說。

建議瀏覽器:Chrome,Firefox,IE10.0以上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