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通膨 投資理財要有攻有守
錢變薄:薪資追不上物價
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17年1月薪資平均為3萬9679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7%。但若扣除物價指數影響,實質本薪3萬7632元、減少0.86%,低於17年前的水平。
一位在銀行業上班的謝先生就深受其害。這幾年銀行業競爭激烈,獲利大不如前,連帶地,薪水也沒有太大調整。他無奈地說,剛進公司時,薪水4萬8000多元,但如今四年多過去,薪水卻只多3000元;未來,何時能再加薪,想也不敢想。跳槽?他歎了口氣說,像他這樣的內勤工作,一個蘿蔔一個坑,景氣不好,不是想換就能換。
這些年來,類似謝先生的例子不在少數。利率、薪資沒調升,但物價上漲,使得賺來的錢愈變愈薄,同樣的錢,買到的東西變少,究竟該如何安然度過通膨時代?
三法寶:用守勢度通膨時代
法寶一:盡量不要向銀行借錢。 未來,央行仍會採取升息方式對抗通膨,如果借了錢,代表償還的成本將比以前高出許多,最好趁著利率大幅調升之前,趕快還清該還的債。
法寶二:節流很重要。 只要調整自己的物欲,少買一件衣服、少去KTV唱歌,個人可支配的所得便可變多。
法寶三:凡事精打細算,錙銖必較。 以保險為例,專家建議,為了充分享受利率上升的好處,現階段有保險需求的消費者,建議選擇採「浮動利率」計價的產品,例如投資型保單、利率變動型年保單,及分紅保單等三大類。再以房貸為例,因應即將升息的影響,最好趕緊和銀行聯絡,是否能將指數型房貸轉成固定型房貸,而計劃買屋的消費者,最好選擇固定型房貸專案,比較各家銀行和保險公司後,再做決定。
三投資:採攻勢賺通膨財
危機就是轉機,與其擔心物價上漲侵蝕銀行的存款利息,坐以待斃,倒不如反守為攻,大賺通膨財。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副教授吳啟銘建議,賺通膨財,有三個方法
1.投資實質資產;2.投資股票;3.投資和上述標的相關的基金。
其中,實質資產又可區分為,房地產和商品資產,例如原油、原物料、貴金屬白銀、黃金等。
長久以來,每回遇到通膨,房地產總是最佳投資標的。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張金鶚解釋,根據經驗法則,地段好的房地產,具有保值抗跌效果。
全球各地的好股票也是投資標的之一。吳啟銘分析,由於物價上漲,體質良好的企業,獲利也會跟著上升,投資這類股票,也可以抗通膨。
最關鍵:資產要分散配置
不管進行何種投資,一定要懂得資產配置。吳啟銘提醒,在投資學理論裡,影響投資報酬最大的因素就是資產配置,影響程度高達九成。
吳啟銘舉例,如果投資人同時投資1∕3股票、1∕3基金、1∕3定存,即使股巿大跌25%,總資產也僅下跌1∕12(1∕3×1∕4)而已,受創不重。
偏偏投資人總是忘了資產配置。關於這點,雲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鍾基強很有感觸。六年前,他聽從理專的建議,560萬資金全部投資日本基金,期間一度跌到200多萬,而日前才微升到300多萬。
專家建議,資產配置可以參考「100原則」。以投資人年齡為穩健投資比例,而100減去年齡則為積極投資比例。例如40歲的人,可將40%資產投資保守穩健的現金、債券,60%投資高風險的股票。
資產配置外,正確觀念更重要。「理財投資的目的主要是謀求生活保障,而不是致富,認識這件事情的重要性,並牢記在心,比什麼都重要,」政治大學商學院院長周行一提醒,「理財占據的時間愈多,投資自己的時間就愈少,這是違背投資原則的。「孰輕孰重,一定要弄清楚,不要本末倒置,」,「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正確的觀念才會成功,如果理財觀念不正確,不去理財可能比錯誤理財的結果還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