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個完整的都市再生政策
一個完整的「都市再生」政策,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政府、專業者、社區等,並應考量全球化、制度、現代性、專業主義、新治理、地方性等結構面。並應考量都市再生的社會支持面著手,包括 促進都市生活的改善、創造新的經濟發展、提供適當住宅使用,故都市再生政策應朝下列方向努力,以帶給市民更好的生活、更多的快樂、最大的幸福:
(一)都市整體機能提升:
除個別基地景觀改善,並透過點、線面景觀2011 臺北四城論壇:臺北
第 6 頁,共 11 頁規劃與管理,提升都市整體環境品質與機能。
(二)鏈結城市經濟,使產業升級:
輔導營建產業,並透過城市經濟的鏈結,提升整體產業效益。
(三)重視文化地景特色,孕育一有養分的城市:
有效利用本市文化地景特色,孕育一有養分的城市。
(四)社群共同投入:
誘導社群投入地區環境改善活動及參與,成為社區都市再生力量。
二、一個新框架的建立
(一)兩個基本認識
1、一個首都、四個直轄市:臺北有臺灣不可取代的國際現實、臺北須要面向國際,引領台灣。
2、一個實質的華人文化母體:臺北為臺灣人才、企業的根本基地,臺北需要支撐人才與企業的活力。
(二)政府應扮演的角色
1、合夥者:政府應扮演一個民間部門的合夥者
2、支持者:政府應作為民間活力的支持者
3、整合者:政府應成為社會資源的整合者
4、鼓勵者:政府應作為各種城市活動的鼓勵者
5、推動者:政府應作為各項政策行動的推動者
6、建構者:政府應作為城市整體創意氛圍的建構者
(三)政府的任務
1、都市功能的調節:針對都市資源、特色,重新定位都市,並研擬有效都市策略規劃。
2、住宅環境的支持:透過整體都市景觀規劃、實施與管制,提升整體都市住居環境。
3、永續環境的營造:面對城市逐漸高齡化、少子化,及其對應的家庭戶量成長或減小之實質需求;同時反映節能減碳降低建築能耗之現實議題,以被動式設計調整過去仰賴耗能設備之通風、採光、
降溫、除濕之實際居住需要。
4、基礎設施的品質提升:透過公共環境的改善,提升社區環境品質
(四)政府的都市再生取徑
1、市民參與及賦權:都市發展、都市規劃設計過程,應透過市民參2011 臺北四城論壇:臺北
第 7 頁,共 11 頁與及賦權,有效推展都市再生。
2、跨域合作、跨界協力、國際交流:透過跨域合作、跨界協力、國際交流,學習各國經驗,納入本國都市再生計畫。
3、策略規劃‧行動實踐:以研提策略規劃、同步行動實踐模式,有計畫執行都市再生方案計畫。
(五)都市再生應有的工作重點
1、歷史涵構的重視:如西門紅樓地區、大稻埕地區等蘊含歷史文化價值地區,應予以重視並有計畫引導其再生。
2、生態都市與低碳社區的建立:透過法令、機制的誘導,引導都市建築基地及社區朝生態都市與低碳社區方向建立。
3、創意氛圍的形塑:創意是臺灣臺北人才濟濟的優勢,而創意亦為國家經濟發展、競爭力的重要能力,故創意氛圍的形塑為政府勢在必行的作為。
4、合理的住宅支持:房價高漲乃目前民生的重要課題,為讓臺北市就業人民有適當的住居,政府應致力於合理規模與合適住宅的提供支持。
5、動態性的空間利用:發展成熟的都市土地乃為城市難得的資源,如何適時、適地以形塑一動態性的空間利用,有效的發揮土地資源的功能,營塑都市綠點或創意據點,是城市治理極為重要的創
意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