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華人品牌藍海夢
從早期的水晶肥皂、歐斯麥餅乾、Haagen-Dazs冰淇淋到上海寶萊納餐廳、台灣點水樓,近來熱賣的全家霜淇淋,南僑正是幕後供貨者。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每次出手總是引領風潮,創業有成的全球趨勢大師蔡八來,對台灣歷史發展擁有獨到見解。台灣產業如何創新風格,找到自己的藍海?年輕人未來又該何去何從?3H全球集團在今年八月二日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邀請兩位分別提出他們的寶貴意見。
很多人聽到南僑,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就是水晶肥皂。1964年創業,以肥皂奠定事業的基礎,南僑的觸角從洗劑延伸到油脂、冰淇淋事業,後來更跨足餐飲服務業,進軍海外市場。南僑集團會長陳飛龍說:「南僑62年的發展,就是10年、20年計畫的延續。」在不同階段,陳飛龍以準確的策略定位,回應全球經濟變局,南僑成功的跨界發展,造就了今日的事業版圖。
“ 跨業立足台灣,經營全球市場”
南僑的第一個10年計畫是在1964~1971年,陳飛龍表示,當時面對肥皂、洗衣粉等洗劑的競爭,希望生產一塊不一樣的肥皂,能滿足家庭與專業洗衣,以及不同水質、洗衣場所的需求,因此開創了水晶肥皂。由於研發、生產、行銷、銷售全都不一樣,水晶肥皂一上市便獲得極大的迴響,在兩年內已奪得市佔率第一的地位。當時台灣經濟正在起飛,有些企業賺錢後都都投資房地產、金融業,但陳飛龍則謹守與父親的約定,要讓企業永續經營,所以他限制自己只能在肥皂資源裡發展。
在第二個10年(1972~1982年),政府開放美國產品進入台灣市場,南僑勢必遭遇國際競爭,因此陳飛龍採取在地國際化的策略,吸引國際人才進入經營團體,如聘請美國剛退休的副總裁級經理人;同時開發B2B業務,以奠定在地經營基礎,並與國際品牌以一般消費大眾為銷售對象有所區隔。
與國際品牌合作汲取經驗
到了第三個10年(1982~1993年)對南僑是個極大的挑戰,由於台灣市場開放,南僑的海外競爭對手全來了。這些國際品牌以台灣為基地,運用台灣的資源、平台,作為將來進軍大陸的跳板,而南僑就是最佳的代理人。南僑與旁氏、P&G等國際品牌合作,從中獲取經驗,如海倫仙度在全球去頭皮屑洗髮精市佔率未曾超過5%,但南僑卻以在地化行銷創下9%的好成績。
20年前,南僑為因應台灣加入WTO,啟動經營全球市場的長期計畫(1994~2014年),不止看台灣、大陸市場,更要放眼全球。冷凍麵、冷凍麵糰、利用泰國米做成熟飯,都是在這時候投資。陳飛龍說:「一個人如果有願景、有信念,有團隊一起做,就算台灣面對再多威脅,還是可以走出一條路。」
“ 有文化底蘊,產業才能創新”
3H全球集團總裁蔡八來以休閒產業為主題,提出個人觀點,他從在地全球化趨勢、區域合作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及產業升級創新等四個面向看全球化競爭。並針對台灣產業創新方向,蔡八來提出五個思考方向:一、製造業、服務業一體化(南僑製造服務業);二、生活服務智慧化、科技化;三、中國──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四、新興地區(亞洲為主)6億中產階級;五、成熟國家的老齡化。
蔡八來認為,台灣一心只想爭取政治主體性,放棄了爭取文化的主體性,他建議產業創新朝三大方向發展:一、將文化創意、創新導入產業;二、將社會責任、環境責任導入產業;三、結合生物科技、生活科技、智慧科技、奈米科技、服務科技,對應產業如文化創意產業、餐飲連鎖產業、觀光旅遊產業、智慧生活科技產業、心靈教育產業、非營利事業等。
蔡八來根據自身長期對台灣休閒產業的關注,以阿里山、日月潭具台灣象徵,提出未來30年的文化觀光休閒產業藍圖。他以米其林觀光景點評選為例,阿里山三星級、日月潭二星級,台南代天廟同樣也是三星級,這證明文化活生生存在著,累積了深厚的底蘊。最後,蔡八來鼓勵年輕人創業要看自己的興趣,「夢想、熱情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