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思辯丶接軌國際
扭轉人才競爭力
十二年國教引發爭議,產學出現落差,新鮮人起薪低丶老闆卻大嘆找人不易,台灣如何藉由教育突破現在的困境?3H全球集團於11月8日在集思台大會議中心邀請到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與全球趨勢大師蔡八來展開一場精彩的對談,透過主持人王文華妙語如珠地穿針引線,帶領現場聽眾度過了一個愉快又收穫豐富的星期六下午。
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不知讓多少父母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陷入焦慮,不過現在家長們可以鬆口氣了!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從腦科學的角度切入,剖析大腦與學習之間的關係,她說:「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大腦用進廢退,沒有所謂的「三歲定終身」,只要持續不斷丶終身學習,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終究能抵達終點。
“ 閱讀可改變大腦結構”
洪蘭特別以自己小時候的學習經驗為例,別的小孩讀書一目十行,自己卻是十目一行,常常妹妹已經背完《論語》去睡覺,她還背不上口。當她急得哭了,父親就安慰她說:「背得慢,就記得牢。」這讓洪蘭學會不去看別人跑了多遠,只看自己走了幾步,沒想到這些學習經驗,後來更在神經科學領域獲得印證:學得慢丶下的苦功多,反而讓大腦新增的神經元活得久。
此外,洪蘭也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一般人都以為大腦定型了就不能改變,但1998年神經科學家在一位89歲鼻咽癌病人大腦中,發現掌管記憶的海馬迴中有新生的神經細胞,推翻了神經學祖師爺拉蒙卡哈(S. Ramon-Cajal): 「大腦定型了不能改變,神經細胞死了不能再生」的教條。洪蘭認為,這為人類帶來劃時代的意義,既然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神經細胞可以再生,人就可以活到老
丶學到老,不能以「老」為藉口,不繼續學習。她更進一步指出,人的智慧巔峰在65歲,人老了以後,雖然學習新事物的速度較慢丶記憶力變差,但理解力比年輕時好,學習效果反而更好。
既然大腦神經元不斷在改變,該如何持續學習活化腦細胞?洪蘭表示,閱讀可以改變大腦結構,而經驗是促使神經連結最好的方式,透過閱讀可以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知識,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則是最初的老師,因此她特別提倡親子共讀,模仿是人的天性,當父母閱讀,孩子就會跟著閱讀。
“ 打造台灣為創新教育中心”
一向關注教育議題的3H全球集團總裁蔡八來認為,「教育能創造未來,21世紀是教育的世紀。」雖然是教育外行,卻憑藉著熱情與夢想,在1986年創辦幼兒教育機構,首創幼兒學校丶語言學校丶才藝學校丶安親學校複合經營模式,透過九大專業分科統合分級式幼兒教育系統,扎根幼兒教育,並且設置專業教室丶統合教室丶小班制丶雙導師,特別聘請大學教授與專家,負責專業科目的教學,超越了當時的教育研究發展。
邁向21世紀,台灣在政治丶經濟方面經歷開放丶自由化,但教育丶文化社會領域的自由開放是什麼?蔡八來在2000年創辦「新台中教育論壇」,將台中變成東亞的樞紐,將自我定位放大到東亞化丶全球化的大格區,台灣就是華人中心丶世界中心,將來必定是中華文化創新教育中心、國際教育的創新中心。蔡八來認為,台灣教育改革應該從戰略性創新著手,如果能以成為世界創新教育的中心布局思考,那麼台灣的孩子們一定有未來。教育創造未來,蔡八來透過新台灣教育論壇丶台中市家長會的力量,動員家長一起成長,作為教育成長的動力,關懷教育弱勢
及偏鄉。
蔡八來以台灣為中心思考的創新格局,也獲得台下聽眾的迴響。長年於大陸工作的聽眾擔憂,台灣耽溺於小創意丶小確幸,卻欠缺大格局;本土與國際,追求本土化的過程中過度傾斜,忽略了國際化;其他亞洲國家迅速國際化,使得台灣更加邊陲化。蔡八來認為,台灣教育改革史觀太過重視本土,政治丶媒體過於民粹主義,然而越是強調在地化,越要具備全球化的視野,越是強調個體,就越需具備整體觀。科技進步使教育行動化,讓學生和家長靠自己力量的自主教育變容易,而且學習也不一定要在學校課堂上,更重要的是,不論是學校教育或閱讀,個人都應該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找到閱讀動機進而終身學習
全球化競爭加速跨國人才的流動,反觀台灣就業市場卻低迷不振,有人問到大學生起薪低的問題,洪蘭也提出不同觀點。她說,過去我們都強調截長補短,但現在是走向團隊合作的時代,與其彌補自己的短處,不如專注於培養自己的專長,在團隊中發揮自己的長處。有句說:「在哪裡跌倒,在哪裡爬起來。」但洪蘭鼓勵大家:「在哪裡
跌倒,換個地方爬起來,不要去撞看不見的玻璃牆。」
蔡八來則分享自己當年求職的經驗,畢業於成大中文系的他反問自己:「工作在哪裡?」他想在人家認為不可能的地方超越,於是決定先到廣告界工作,並事先做足功課,不找人人擠破頭的知名廣告公司,反而選一家小公司,一個需要他的地方,在短短3個月內就當上副理,「要清楚自己的選擇,自己去努力奮鬥,凡事反求諸己,才能成功。」
還有家長問到,孩子已經是大學生卻不愛閱讀,該怎麼辦?洪蘭回答,把握孩子小時候親子共讀,在小時候帶入閱讀領域比較容易;長大後只能以引導方式,讓孩子有動機,例如,她試過讀金庸小說給孩子聽,但遇到重要關頭的時候,以作研究為藉口把書丟下,孩子為了趕快知道故事發展,只好自己邊看邊查字典。或者等到進入職場與他人比較,感受到自己與別人的落差,了解自己的知識不如人,才有動力。至於家長如何強化自己帶領孩子的能量,洪蘭再次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不論年齡大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讓我們看得更寬廣,而閱讀正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