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單車、機車輪胎的出生地

30多家企業打國際盃
員林輪胎滾出千億產值
採訪/彭杏珠、沈瑜 文/沈瑜 攝/陳之俊

過去30年來,不少台灣的傳統產業紛紛外移時,卻有一個產業仍堅守在彰化員林一帶,產值逐漸增加,雇用員工數持續成長。這就是輪胎產業。

你想不到的是,台灣人每天騎的機車、自行車的國產輪胎,幾乎百分百來自這裡。

正新、建大、華豐、富強四家輪胎上市櫃公司,創辦人均發跡於員林,因此員林被稱為輪胎故鄉。

數十年來,員林共誕生正新、建大、華豐、富強四家輪胎上市櫃公司,創辦人皆發跡於此。其中,龍頭正新的CST、MAXXIS品牌,早已名揚海內外;另一家建大,全台各縣市YouBike擋泥板上,都掛著建大(KENDA)的品牌。

協力廠逐漸擴大延伸至緊鄰的大村、埔心鄉,形成方圓10公里的產業聚落,總計中心衛星廠達30多家,如以員林、埔心、大村人口計算,平均約19人有一個從事輪胎行業。

相關工廠緊密相連,形成快速便捷的供應鏈。例如員林台76線快速公路與縱貫公路十字交叉口附近,就有建大、富強,還有輪胎機器設備大廠有為、凱統,以及大大小小的協力廠,生機盎然。

輪胎廠合併海外營收近1600億元

員林能成為輪胎重鎮,令人刮目相看。早年,政府極力扶植北部輪胎大廠,員林業者只能從腳踏車胎摸索,逐步往機車胎、轎車胎、卡車胎發展,再到全球擴點。如今光是輪胎廠每年合併海外營收就近1600億元,還不包含其他協力廠的營收。

一窺員林輪胎產業的發跡史,宛如翻開台灣中小企業奮鬥史。這樣的打拚精神,至今仍上演著。

1945年是員林輪胎業的起源點。當時顏克忠、楊金豹、張湖合資創設華豐橡膠,從生產自行車胎開始。

「後來我父親楊金豹離開華豐,另起爐灶,」建大工業總裁楊銀明娓娓道來,1962年他的父親建大成立,開始生產人力車胎和自行車內外胎,後來機車工業起飛,建大看準商機,1964年開始製造機車輪胎。

至於正新創辦人羅結,早期以蜜餞叫賣維生,到輪胎行當學徒後,看好輪胎為民生必需品,創立大新輪胎。1951年與連榮車行老闆李陳榮,合開連新輪胎,以生產自行車胎為主。

後來連新分家了,還發生一段插曲。當時兩家在工廠中間畫下分隔線,對分資產,商標「連新」由李家取得,羅結則取名「正連新」,雙方還因此興訟。羅結於1969年更名為正新。9年後,搬到緊鄰的大村鄉設廠。

2010年,羅結的太太過世,2019年3月羅結辭世,兩人合計繳數十億遺產稅,有26.25億元匯入戶籍地大村鄉公所,瞬間讓大村成為最富有的鄉。鄉內便開始規劃新建設,並為鄉民投保意外險。

1988年,堪稱員林輪胎業的轉捩點。當時台幣匯率狂升、台灣缺工缺地,滿手訂單卻無力生產,只好出走海外。正新、建大先後都到海外設廠。正新集團在2010年營收首度突破千億大關,如今,正新已名列全球第九大輪胎廠。

建大根留台灣 員工突破2000人

第二大的建大也往海外布局,「頭30年間,建大年營收維持在20億元,前進海外後的20年間,年營收就突破300億元了,」楊銀明欣慰地表示。

建大輪胎第二代、現任總裁楊銀明(左),堅持根留台灣,台灣員工已經達史上最高2000人。

不過,他話鋒一轉,建大儘管營收成長了15倍以上,還是根留台灣,台灣業績並沒有衰退,員工已達到2000人,從來沒這麼多!

即使到海外設廠,員林仍是核心,不只建大如此,正新的總部及三廠,也依然在僅有3萬多人口的大村鄉。

華豐也到中國、美國、泰國等地設據點,仍堅持以台灣為根基,再開拓全球市場。

不斷求新求變,也是員林輪胎業的特色。 建大研發室裡,一款為美國客戶打造的特殊用途「免充氣輪胎」,預計兩年內商品化,為國內第一個研發者。預計將來會在員林生產,將技術留在本地。

這幾年縱然有波折,當地廠商仍信心十足,小鎮傳奇依然能繼續寫下去。

  • 輪胎的故鄉:員林、大村、埔心
  • 地位:國產自行車胎、機車胎幾乎都來自這裡 2018年總營收:輪胎廠合併海外近1600億
  • 相關廠商家數:30家以上
  • 從業人口:超過1萬人
  • 外銷地區:全球超過180個國家
  • 代表企業:正新、建大、華豐、富強、六暉、有為、劦佑、台懋、凱統

監製 | 彭杏珠、陳鈺佩
記者、資料分析 | 彭杏珠、沈瑜
企畫 | 劉宗翰、曹岡陽、梁嘉容、黃悅晴
攝影 | 陳之俊、張智傑、蘇義傑、賴永祥
網頁設計 | 林悅玉   網頁前端 | 龔芳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