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創業精神,拚出最強織襪聚落

5雙襪子有4雙是社頭織的
國際大廠4億雙訂單敲門
文/蕭歆諺 攝/陳之俊、賴永祥

2019年,中美貿易戰讓很多行業愁雲慘澹,但彰化縣社頭鄉,卻陸續傳出喜訊。 除FILA3億雙訂單探詢,正打樣報價中,還有全球前三大運動品牌7月底到台灣,為1億雙訂單看廠詢價。好消息傳開,一下子讓社頭好不熱鬧。

為何這個小鎮,能贏得兩大國際品牌青睞?因為社頭本來就是台灣織襪的故鄉。

「如果社頭倒了一根電線桿壓到人,那個人一定就是董事長,」這句話是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早年對當地織襪業蓬勃發展、老闆眾多的評語。社頭董事長之多,靠的正是全台最強的織襪產業鏈。

社頭火車站方圓三公里內,就是全台最重要的織襪重鎮,隱身約200家大大小小的織襪廠商。

以社頭火車站為中心,方圓三公里內,目前仍隱身約200家大大小小的織襪相關廠商,撐起台灣超過八成的織襪產量。

從前總統蔣經國開始,歷屆總統都造訪過社頭織襪產業,是體察民情的必備行程。「這是當時的省主席謝東閔,陪同行政院長蔣經國到地方視察的照片,」現任台灣區織襪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當地最大絲襪家族的陸友纖維總經理魏平儀,指著牆上1974年拍的泛黃黑白照說。

不產棉紗 竟成為最強織襪聚落

為何不產棉紗的地方,會成為全台最強且具國際競爭力的織襪聚落?

日治末期,原在新竹設立織襪廠的鄭岑及鄭學父子,為躲避二戰空襲,帶著手搖編織機,疏散至社頭鄉清水岩一帶,成立「勝利織襪廠」。由於手搖編織機,製襪緩慢,他聘雇愈來愈多在地員工,讓原以農業為主的社頭,逐漸發展出紡織專業。據統計,當時全村8000戶中,近兩成從事織襪業。

民國60年代後,政府提倡「客廳即工廠」,許多員工根據各自的專業買下相對應的機台,將原先一條龍的製襪流程打散,成為社頭「協力廠多」與「董事長多」的雛型。

出身織襪世家的魏平儀,心思十分細膩,了解許多女用襪款的眉角。

這種新的生產模式,就是由魏氏家族開始。魏平儀的爺爺第一代做襪子,傳承到第三代,已成全台最大的絲襪家族。市面上常見的琨蒂絲、女王、華貴牌、佩登斯,都是魏家開枝散葉的品牌,總市占率超過四成。

全盛時期,陸友纖維聘雇850名員工,但人多卻不易管理。剛好政府推動家庭即工廠,乾脆讓員工開家庭協力廠,效率更高,「我要你三天內要交貨,你就會拚命打樣,」魏平儀解釋。

打團體戰 滿足客戶各種需求

這群出去創業的員工搖身一變成為董事長,不但愛惜機器,更努力接訂單。許多夫妻攜手,司機、會計、倉管都自己包了,一人分飾多角。社頭的織襪廠從此打團體戰。

為了對海外買主提升服務效率,魏平儀家族還提供一站式服務,客人訂絲襪時,若有需求還可以訂棉襪、甚至皮衣等產品。

「我如果不這樣做,買主就會在別的地方找供應商,最後連皮衣供應商都會順便賣起襪子!」魏平儀說,他曾親赴皮革廠買原料,從裁減、車縫、打洞到裝釘、穿線,樣樣自己來。

陸友因此進一步化身為接案平台,做不到或來不及做的訂單,就找協力廠做,讓大家都有錢賺,還能維持客戶關係。

為了滿足顧客千變萬化的訂單,專業分工顯得格外重要。攤開製襪的流程,從打樣、織襪、車縫、定型、包裝,進階一點的還有刺繡和止滑等數十種工序。每一個製作環節,都能在社頭找到專業的家庭代工廠,或稍有規模的中小型協力廠完成。

以定型為例,車縫後的襪子半成品很皺褶,需要透過高溫烘烤燙平。但用熨斗一雙雙燙過太慢,必須仰賴定型廠的專業機台。而社頭最大的定型廠就做了30多年,許多織襪大廠如三花、群竣、和華湑都是他們的客戶。

社頭織襪業蓬勃發展,小型協力廠也成為最佳伙伴,定型廠便是最重要的步驟之一。(圖為定型廠福宜工業社)

不只上下游分工完整,做不同品項的織襪廠,也會互相協助。遇到稍有難度的訂單,雙方也會互相犧牲一起把產品做好,襪廠間的交情嶄露無遺。

「刀沒雙頭利(台語),每家工廠都有專一那塊,」主攻棉襪的煒展襪業負責人宋韋逸分享,以前大家是單兵作戰,陸友的模式是將大家的優勢集中起來,整合資源打團體戰。

另一家和陸友合作十多年的協力廠、以棉襪為主力的旭聖旺,負責人吳尚蘴就表示,他會幫陸友做棉襪,只要接到絲襪訂單,他就請陸友幫忙,「織襪生意是大家拱起來的,」他說。

供應鏈不外移 全客製化拚轉型

「其實,我也可以去大陸設廠,但這樣是自斷手腳,」魏平儀表示,台灣織襪業為何一直沒有到對岸發展,正是因群聚效應而形成的完整產業鏈。例如要植絨布、印刷、雷射鑲鑽或亮片,在社頭,很快都可以找到有能力的協力廠幫忙,成本低,款式與變化又多。這種優勢很難搬到海外去。

雖然過去20年來,社頭織襪廠家已從360家降為220家,但當地織襪業也因此進入新的里程碑,不少轉型升級,營收甚至逆勢成長。

陸友就突破機械的限制,一台原本做褲襪、造價5000萬的機器,還能做出地毯、手套和圍巾。透過少量多樣的製作,滿足客戶的各種需求,如今可以提供兩萬多種產品。

產品精緻、甚至客製化,連帶提高單價與毛利率。魏平儀舉例,一公斤的絲襪可以賣150元,但挖洞加蕾絲,做成性感連身內衣,可以賣到超過900元。

協力廠旭聖旺也抓緊潮流,設立自有品牌,開發充滿文青質感的「小創襪」,二代接班的吳尚蘴認為要把襪子當藝術品賣。

協力廠旭聖旺也抓緊潮流,設立自有品牌,開發充滿文青質感的「小創襪」,用3D噴印取代紗線染整,做出精緻甚至能帶漸層的機能襪,還讓石虎、藝妓和山茶花躍然「襪」上。

「襪子不是永遠都是襪子,要當成藝術品在做;如果還在做基本款,就是價格戰而已,」38歲的吳尚蘴是二代接班,買新機台常常「先斬後奏」,做父母想不到的創意。

運動壓力襪打入國際 九成外銷美國襪

不只旭聖旺,許多織襪廠的二代與三代,逐漸成為帶領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

以醫療健康襪聞名的上蕎,30多年來都是該領域的霸主。為防久站疲勞及靜脈曲張,國內空姐、櫃姐或護士,幾乎都穿他們家的產品。

上蕎的醫療健康襪,是空姐、櫃姐們的必備,創辦人張晉章推動把醫療襪打入中國醫療通路,並開發更多不同系列產品。

但上蕎並不滿足於此,花三年取得中國相關證照後,順利將醫療襪打入中國各大醫療院所,成為唯一打入對岸醫療襪高階市場的台商。

上蕎創辦人張晉章提到,兩個兒子分別主攻醫療襪和運動壓力襪,女兒則在英國學服裝設計,協助家中襪品變得更時尚。他們打造適合各類運動選手的運動壓力襪,九成外銷美國,末端售價動輒40元美元(台幣約1200元)。

這群英文好且懂網路行銷的二、三代精英,成了轉型希望。

2015年,社頭織襪園區完工,一下就被廠商完全進駐,還有許多織襪廠探詢新地,可見前景持續看好。以拚勁為經,創新為緯,社頭小鎮的織襪廠員工,低頭顧機台,抬頭望訂單,努力織出新未來。

  • 織襪故鄉:社頭鄉
  • 地位:台灣每5雙襪子有4雙來自社頭
  • 2018年產值:40億
  • 2018年產量:1000萬打
  • 廠商家數:約220家
  • 從業人口:1萬人
  • 主要企業:陸友纖維(琨蒂絲)、金福隆(華貴)、佩登斯、台明碩太、華湑、群竣、上蕎、大松發等。

監製 | 彭杏珠、陳鈺佩
記者、資料分析 | 彭杏珠、沈瑜
企畫 | 劉宗翰、曹岡陽、梁嘉容、黃悅晴
攝影 | 陳之俊、張智傑、蘇義傑、賴永祥
網頁設計 | 林悅玉   網頁前端 | 龔芳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