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玉山銀行數位金融事業處數位長 李正國
自主理財當道 銀行如何不被取代?
過去幾年曾拿下Gartner「亞太區最佳數位金融獎」「最佳企業數位轉型獎」、《亞元雜誌》(Asiamoney)「亞洲最佳創意獎(信用卡e指辦卡)」等獎項,玉山銀行總是在數位金融轉型領跑,數位金融事業處數位長李正國接受《遠見》訪問,特別分析指出,在FinTech時代,金融業面對這群數位原生的亨利族一定要掌握四個大趨勢,分別是場景金融、普惠金融、智慧金融、後勤金融。
場景金融 〉
服務結合生活場景
「首先最關鍵的概念就是場景金融」,李正國強調,「因為行動就是未來,而行動這件事情一定跟場景有關。」
他引用調查數據指出,現在一個人一天竟然光是從手機登入臉書就可以達17次,意味大量運用破碎時間在行動上面。無論你現在是要看電影?要吃美食?還是人在機場要去旅遊?行動跟場景都是高度連結。
進一步思考,行動跟顧客、跟顧客背後的需求也是高度連 結的。所以銀行該怎麼去服務顧客,就要從他現在到底存在於什麼場景去思考。
但場景千變萬化,服務怎麼可能包山包海?李正國解釋,「所以我們要找關鍵的場景」。
舉例來說,支付業務的場景就是從商圈開始,到觀光夜市,到超商,都是大型的場景金融點,如何讓消費者在其中進行隨買隨刷的消費支付,本身就是一門好生意。場景金融,最重要的是讓支付構成活水般的消費生態圈。而且場景金融透過業者推動就能實現,可以不倚賴國家的推動。
這也是為什麼,玉山銀行過去一年積極與支付寶合作,攻入全台夜市商圈、超商、百貨,就是要結合陸客的龐大消費力,借力使力,打造台灣的支付生活圈。
李正國說,消費者以後只要拿著手機,夜市可以逛、超商也可以逛、商圈也可以逛,到處可以消費,這個路就通了。路通了以後,整個支付場景生態圈就會起來。
普惠金融 〉
放寬線上業務門檻
李正國說,過去很多年輕人很少跟銀行往來,對金融服務很無感,真正原因是因為「銀行的服務通常都有門檻」,如果沒有一定資產,在銀行得到的服務通常很有限。
但銀行服務為什麼有門檻?是因為銀行必須靠人力來提供服務,如果資產只有2000元的客戶也要理專服務一小時,銀行實在無法支應那麼大的成本,所以不免得做一些適當的過濾,以求符合經濟效益。最常見的就是基金定期定額投資通常至少3000元,單筆更要1萬元起跳。
但FinTech打破了這件事情,讓普惠金融變得可能。李正國解釋,因為在數位平台上,服務一名客戶跟1000名客戶,成本都是一樣的,如果中國大陸有14億人口的市場規模,甚至用一塊錢來投資都有可能被服務,就是因為數位網路把銀行服務的單位成本降低了。
「市場規模可以讓銀行提供服務的品質跟意願都獲得大幅提升,這就是普惠金融最重要的意義」,李正國笑說,「所以規模真的很重要,大家多生一點小孩。這樣子才能擴大規模。」
智慧金融 〉
互動、客製化服務
「市場規模可以讓銀行提供服務的品質跟意願都獲得大幅提升,這就是普惠金融最重要的意義」,李正國笑說,「所以規模真的很重要,大家多生一點小孩。這樣子才能擴大規模。」
「現在顧客只要在Google鍵入貸款兩個字,那麼一上玉山銀行官網就可以直接看到貸款相關訊息,不需再層層尋找!」李正國分享,智慧金融的第一關是互動,現在靠大數據團隊,了解顧客在網路上的行為,就能預先掌握到很多資訊,隨時與消費者產生互動。
但這還不夠,因為顧客會想看到他想看到的方案。所以智慧金融的第二關就是一對一客製化,而且必須即時提供可行方案。李正國強調,「即時的客製化很重要,因為只要一離開那個場景,顧客就不會在意了。」
後勤金融 〉
邀新創團隊開發新功能
最後一點則是「後勤金融」。
什麼是後勤金融?李正國解釋,就像所有人都可以串接Google map的資料,開發各種服務。現在銀行業也開始流行的黑克松(Hackathon,黑客Hack與馬拉松Marathon的複合字),把自己的資料庫打開,開放一個一個的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應用程式介面),成為「API銀行」。無論是支付、轉帳、理財、貸款或外匯,創新的團隊只要找到顧客痛點,就可以利用現成API功能,如同樂高積木,組合出新商業模式,不但創新成本下降,失敗率也大幅降低。
而創新需要有一個滋長的園地,李正國說,近來很火紅的「監理沙盒」,就可以提供一個封閉的實驗場域,讓創新的金融概念既能大膽發揮,又能夠控制風險。
李正國 年齡:49歲
學歷:淡江大學企管系
現職:玉山銀數位金融事業處數位長
經歷:玉山銀行法金處科長、副理,金控總部副理、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