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低利時代讓錢滾出大財富

目標導向基金抗通膨,自己的老本自己賺

全球人口快速老化,退休潮引發的財政問題令各國政府為之頭痛,紛紛將退休金成本轉嫁到企業與國民身上。個人自己負擔退休金的責任愈來愈沉重,無奈全球低利環境讓賺錢愈來愈難!

文 ∕ 林讓均、王志鈞

《遠見》調查發現,國人逐漸把錢從銀行拿出來另做投資,「保險」與「基金」成為退休理財的兩大工具。但如何布局才能把退休老本愈滾愈大?退休理財趨勢是什麼?讓專家來告訴你。

錢放銀行存老本?如果你還有這個觀念,就危險了。因為隨著全球進入低利時代,本錢早已愈存愈薄,根本就賺不到退休金。台灣素來是儲蓄大國,但退休投資行為也早在改變中。2015年《遠見》「退休理財生活大調查」發現,30~55歲工作者以「儲蓄」為退休理財工具的比率(可複選),已從去年58.3%大降至43.7%。「基金」則逆向成長至45.8%,成為「保險」之外,國人最愛的退休理財工具。

然而,台灣境、內外基金加起來有高達1700檔,該怎麼操作才能讓退休金愈滾愈多?

40歲前布局股票型基金

「提早布局」永遠是退休理財的關鍵。但不同年紀又應有不同策略。「40歲以前,最好將投資部位全部放在成長性較高的股票型基金!」施羅德投信業務行銷長謝誠晃說,為了讓退休後有財富自由,不僅要提早佈局,而且各生命階段都不一樣。

他觀察,台灣人通常在30歲左右結婚生子,家庭負擔逐漸變重,此階段應讓資產成長極大化,投資應該要選擇積極型的資產,例如股票。

「40歲之前就算投資有虧損,還可以用時間換(獲利)空間!」謝誠晃表示,金融週期循環大約五~七年一次,從過去統計看來,歷經完整循環的投資,通常正報酬的機率大於負報酬。因此,長期投資的賺錢機會比炒短線高。

第二階段邁入45~55歲,逐漸擺脫子女教養與房貸壓力較重時期,是最應該開始為未來做準備,此時可將相對穩健的債券部位拉高到20~40%。

55~65歲大約是退休前10年,這時應該有足夠的資產母數可以轉換為退休後的現金流。因此得開始認真撥算盤,算一算如何將累計資產,轉化為退休後的固定收益,例如固定的債息收入。

逾65歲債券型資產占九成

至於65歲以上或正式退休後,專家都建議債券型資產要占九成以上。但65歲法定退休年齡,到國人平均餘命的80歲間,還有15年時間,退休金真的夠嗎?

對此,上班族必須明確估量出退休後的花費到底該準備多少?以及目前該如何累積足夠的退休金?

針對第一個問題,可以用目前的日常開銷、住屋成本及老後的醫療支出,來推算退休後的花費。第二個問題,則可再以自己目前的賺錢能力、投資風險/報酬承受度,及預估完成的時間,估算能否累積到退休所需的總費用。

但要小心,不要為了追求資產成長,就盲目拉高風險承受度,評估合理的投資報酬率與市場風險才能安全達成目標。

目前除了希臘危機,全球最大的投資風險就是美國聯準會將在下半年啟動升息。若真的升息,對以債券為主結構的收益型投資將影響最大。過去幾年因為QE(量化寬鬆)當道、資金浮濫,全球處於低利環境,各國投資人不約而同擁抱固定收益型商品。

收益型商品紅 目標報酬基金可解決問題

「台灣平均投入1/3的金額放在收益型基金上!」謝誠晃翻開施羅德剛出爐的2015全球投資趨勢報告,指出台灣收益型基金主要以高收益債券基金為主體。

但美國升息、邁向利率正常化後,債券市場的波動可能加劇。因此他建議,若真的升息了,短期可減持債券資產,避免過度集中;另外,高收益債所提供的穩定收益來源若持續降低,也可考慮分散到穩健且每月提解的類全委投資商品或其他穩健資產的配息型基金等資產,以分散退休後的收益來源。

上述施羅德調查報告指出,台灣人持有收益型投資標的者平均打算持有2.6年,比全球平均的2.9年還來得少。因此基金若持有時間太短、週轉率過高,到最後可能白忙一場。

歷經金融海嘯、低利環境的洗禮,全球投資人對於基金投資的選擇,也正在悄悄改變。

「投資人覺得說這麼多,不如給我具體的報酬目標和解決方案!」謝誠晃指出,近年來設定報酬目標、股債組合的多元資產基金愈來愈受歡迎。在國外,例如澳洲與美國,目標導向基金常被當作好的退休方案,例如「CPI+」就以打敗通膨為訴求。

只是他也提醒,這類目標導向的多元資產基金會因為報酬目標不一樣,相應地波動度、資產內容都不一樣,投資人要有基本觀念,報酬率設定愈高,風險一定愈高。

但即使有了創新的收益型基金商品來相助,最重要的還是要先有正確觀念,並及早行動,才能把退休主導權握在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