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晚出社會又提早退休怎麼辦?

提早規劃退休理財,享長時間複利投資效果

台灣男性平均61.9歲退休,低於法定的65歲,提早退休已是趨勢,為避免老年生活陷入困境,如何規畫退休理財,已成為年輕人的必修學分。

文 ∕ 彭杏珠

古人說:「人生70古來稀,」但現代人說:「人生70才開始,」一點也不為過。
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國人平均餘命為79.9歲,男性76.7歲,女性83.3歲,而且愈來愈長壽。但平均退休年齡在60歲左右,導致現代人將面臨「退太早、存太少、花太快、活太老」四大難題。基於勞保老年給付與勞退金不足以支付晚年生活及醫療所需,加上人口結構從正三角形轉為倒三角形,在高齡與少子化雙重衝擊下,退休理財已成為年輕人必修學分。中高年齡者也得趕緊補修。

35%以上老人 退休生活入不敷出

規劃退休理財時,要先分清楚長期資金與短期資金的處理方式。 近幾年退休理財成為熱門話題,除了壽命增長外,導因於民眾對未來更恐慌,因為全球法定退休年紀都往後延,台灣也不例外,民國51年及以後出生的勞工要等到65歲才能請領退休金。但以目前的經濟條件與職場氛圍來看,多數勞工根本沒把握能上班到65歲。

根據勞保局統計,民國90至100年,男性的平均退休年紀61.9歲,女性59.3歲。提前退休已是趨勢,加上求學時期又延長,年輕人平均出社會時間已比父執輩晚,工作總年限縮短,退休時間又變長,造成老年生活無法承受的負擔。

「就算想工作到65歲,未必能如願,還得取決於市場,」一位在服務業的55歲婦女擔憂地說,同事們也很憂慮工作還能夠做多久?年紀愈大愈膽戰心驚。

南山人壽資深副總經理王瑜華觀察到日本的現狀,將是台灣未來的寫照。日本景氣衰退20年來,許多人被迫離開職場,因此人人都要有憂患意識,擔心工作到65歲的機率愈來愈小。

工作年限縮水,假設退休後沒有收入,開銷又比預期高,問題不是更嚴重?
根據滙豐集團2013年10月的「未來的退休生活」調查指出,台灣有57%退休人士表示退休前後開支「維持不變」或「增加」;同時有78%的退休人士表示收入會減少。

理財專家強調,大多數人認為退休後的生活費會減少是錯的,初期花費甚至還比工作時多,因為上班時消費時間有限,現在全天都可以購物、旅遊或從事年輕時無法做的事情,甚至還有隱藏的醫療、看護支出未被估算進去。

台北富邦銀行資深協理黃致淵指出,保守估計有35%以上的老人退休生活入不敷出,「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而且《未來的退休生活》調查也顯示,台灣有超過六成退休族仍負擔家庭財務責任,高於亞洲平均值(55%),應變的方式,不是降低退休生活需求,就是提高薪資所得替代率。

一般理財≠退休理財 退休金可長期投資

至於所得替代率要多少才足夠?沒有標準答案,視個人需求而定,通常70%是公認安全的水準。建議可依照平均餘命來推算,以男性平均餘命76.7歲,女性83.3歲;男性平均退休年紀61.9歲,女性59.3歲核算,男性至少有14.8年的退休生活,女性24年,「假設工作35年,扣除生活、房貸、孩子教育基金,還要預備15至24年的退休所需,」中華民國退休基金協會副理事長、施羅德投信總裁巫慧燕說,這也讓退休理財變得更重要。

首先,規劃退休理財時,要先分清楚長期資金與短期資金的處理方式。
她特別提醒,投資≠投機,一般理財≠退休理財,尤其不能將長期資金當成短期資金使用,長期資金做為退休理財用,中途不能夠停止投資或提出,短期資金如結婚、教育資金比較適合擺定存,可以隨時提領。

令人驚訝的是,多數人的資金配置剛好相反,將做為退休理財的資金放在定存,連抗通膨的能力都沒有。
假設有一位男士在2008年存了一筆結婚基金,預定2009年初會使用到,但是他卻將這筆短期資金拿去投資基金、股票,以賺取高報酬,未料2008年突然發生金融海嘯,為如期舉辦婚禮只好被迫認賠50%出場。結果2009年下半年景氣逐漸復甦,如果他沒有認賠殺出,不僅本金回來了,還會有正報酬。

其次,退休理財最重要的是愈早行動愈好,不間斷,以享有長時間複利投資效果。
施羅德投信舉例說明「小錢也能成就大未來」。假設10歲開始每月定時定額投資5000元,不中斷直到60歲,本金為300萬元,如果平均年報酬1%,複利可累積到390萬餘元,平均年報酬3%可累計697萬餘元,6%則高達1846萬餘元。假設遲至50歲才開始定時定額投資至60歲,本金60萬元,1%累計複利報酬為63萬餘元,就算是6%也累計不到84萬元。

比較二者累積的財富相去甚遠,關鍵在於投資期的長短,確實時間是換取養老金最有效的方法。

隨年紀漸長 加碼重大疾病、長照險

至於該如何規劃退休理財呢?
南山資深副總王瑜華提出12字退休理財箴言:保障為先、理財有方、積極布局。
剛出社會的新鮮人,要以保障為先,較適合的規劃就是買保險,基本款是意外險、醫療險、壽險,建議上班族優先買CP值最高(保費低、保障高)的意外險,壽險與醫療險則是保障自己與家人。

其實,在退休生活中,最容易被疏忽的就是醫療或失能、失智的照顧問題,有研究指出,平均過世前五年會用掉人一生95%的醫療費用,建議隨著年紀漸長,再加碼癌症、重大疾病、長照險。經濟條件許可的人,也可趁年輕時,提前補強醫療險種,保費相對便宜。

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總經理梁正德分析,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過去救不回來的疾病,例如中風被救活的機率都變高了,卻也提升失能的可能性,延伸出照顧問題,「若行有餘力,也應該考量長照險,」他特別強調。

確實這兩年長照險愈賣愈好,這與壽命延長、失智老人增多有關。根據國發會推估,2031年台灣有長照需求的人數將達121萬人,平均每19人就有1人需要,推算看護費以及紙尿布、醫療用品等,將使退休經濟負擔更為沉重。

失智問題跟老化一樣可怕。2011年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19萬人,其中65歲以上失智老人占了17萬,值得警戒的是,全球平均每20年,失智人口才增加1倍,台灣增幅卻高達2.1至2.2倍。

理財積極度 與屆臨退休年限呈正比

經常被諮詢長照議題的王瑜華強調,導致失智的原因至今不明,難以預防。尤其是未婚或無子女的單身族、頂客族最好能考慮配置長照險。

但是買保險切記量力而為,不能讓生活陷入困境,也要有優先順序。例如年輕人不急著買長照險,因為還有比長照更重要的保障,例如外務機車族要先買意外險,行政人員先以壽險為考量。 配置好基本保障後,再來才是理財投資與積極布局。

理財的積極度剛好與屆臨退休的年限呈正比,距離退休期愈遠的年輕人可更積極,例如選擇股票、基金等等。屆臨退休族則是考慮養老險、還本型壽險或利變型壽險等保值又能獲利優於定存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