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退休理財投資 愈早開始愈好

理財養老沒煩惱

近幾年,退休理財是上班族最熱門話題,年輕人求學期延長,工作年限縮短,退休時間變長,造成老年生活的負擔。勞保年金與勞退金其實不足以支付晚年生活及醫療所需,在高齡化與少子化雙重衝擊下,如何做好退休理財,成為全民必修的學分。

文 ∕ 高宜凡

他們,年輕時來不及規劃 …

2坪不到的隔間房,藏不住獨居老人辛酸淚

在台北市角落,有一群弱勢長者住在不到2坪大的隔間房、環境簡陋,他們行動不便、無法工作,只能靠著補助金過日,處境令人不捨。

初夏,來到台北市龍山寺附近的巷弄,幾處不起眼的民宅樓房,被隔成連密相連的小房間,裡頭住著許多獨居老人。由於沒錢裝冷氣,他們白天不是站在門口吹風、就是去捷運站吹冷氣、或到公園乘涼。

儘管不遠處,就是人潮洶湧的西門町、車水馬龍的台北火車站,但這群一個人住的長者,整天只能守在不到2坪大的房間,通常擺張單人床、再加個書桌,就沒空間了。房外只有狹長的走道跟公用的浴廁,環境絕對稱不上乾淨。對於住在首善之都的台北市民來說,應該很難想像,竟然今天還有這麼狹小的單身宿舍,而且住的都是高齡人士。為什麼他們有這麼淒涼的老後生活?

每月3500元 靠老人年金過活

春伯住的1坪多雅房,全棟住戶幾乎都是和他一樣處境的獨居老人。 長年照料這群弱勢老人的立心慈善基金會督導林蘭因觀察,很多長者都已行動不便、缺乏工作能力,只能勉強靠每月3500元的老人年金過活,對他們來說,也只住得起這種條件的房子。她進一步歸納,弱勢長者的背景通常不出三種特徵:獨居、老窮(因病而起)、家庭失和。《遠見雜誌》實地拜訪了幾位長者,發覺確實如此。

首先拜訪的是78歲春伯(化名)。他因為家庭失和,已一個人在外漂流超過40年。現在住在一棟彷如「迷你老人社區」的透天厝,每層都被隔成十幾間雅房,住戶面孔幾乎都是白髮蒼蒼的老人。

「我們這裡全都是社會局的用戶!」春伯笑著說,左鄰右舍的室友多半都被認定為低收入,得靠政府補助金過日子。問他未來有什麼規劃?春伯無奈地說:「就吃飽、等死啊!」

沒電燈、電扇 熱天只能打赤膊

對於窩在木屋一樓的李叔來說,這個夏天似乎特別漫長。 接下來,社工帶記者來到67歲的李叔(化名)家裡,比起許多獨居老人的居住條件,他的兩層樓透天厝,算是豪宅等級了。不過,這間房子是親戚借他暫住的,還是棟年久失修的木屋,通往二樓的木梯搖搖欲墜,幾乎走不上去,等於只有一樓能住人。

最近天氣熱,李叔白天大多打赤膊,拖著有點瘸的雙腿到大樹下乘涼。其實他不是一開始就獨居,年輕時開機車行當老闆,有老婆跟兩個兒子。但每次提到家庭,愛聊天的李叔總是突然沉默,讓社工員不敢多問。跟李叔聊天時,不知不覺間,大伙都已滿身大汗,因為屋子裡不但電燈快壞,而且連電風扇也沒有。真不知道他如何度過這個炎夏?

之後預計拜訪的是73歲、患有失智症的陳阿嬤(化名),她的外省藉丈夫這幾年常回大陸探親,家裡多半只有她一個人。

社工員表示,陳阿嬤平常就醫或採買,多半得靠住台北的妹妹幫忙,但失智症已經讓她逐漸喪失自理能力,出了門,就常忘記回家的路。這天大伙在門口按了許久電鈴,社工員也頻頻打電話聯絡,卻始終不見陳阿嬤出來應門。「她應該又忘記了,」社工員搖頭苦笑。

一路上,督導林蘭因的臉色不時顯露疲倦,因為昨天基金會才剛處理一位94歲老榮民的事故。「榮民伯伯長年獨居,原本有30多位好弟兄,後來全過世了,全連只剩他一個人還活著,」她感嘆,接連失去朋友,這幾年榮民伯伯出現憂鬱症傾向,經常嚷著要自殺,還拜託社工或醫生讓他解脫。

即將成為老人國的台灣,今後如何避免這樣的獨居老人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