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法從2011年起實施,規定中小學生、公務員等民眾每年至少要上四小時環境教育課程,但許多人對於「環境教育」這個名詞並不熟悉,更不知道環境教育、自然教育究竟有何重要性。
的確,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大多偏重於國英數等「正科」,近年來創意、想像力才逐漸受到重視。但無論是認知能力、想像力或創造力,其實都跟生活經驗密切相關。而跟自然環境的接觸,除了能夠有效提升孩子的環境知識與學習經驗,更能培養其面對未來的正面態度與責任感。
其實, 在自然教育這一環, 早在幾年前,農委會林務局就開始推動設立自然教育中心。林務局森林育樂組林澔貞組長表示, 林務局最重要的職責,是保護森林生態系來達成保育資源的目標,並且肩負森林永續經營、森林資源多目標利用的責任。在全球氣候急遽變化、生態環境遭受極大衝擊的現在,林務局認為,要打造人與環境良善互動的場域,必須從紮根做起,所以從民國94年開始起,開始思考設置自然教育中心的可行性。
看著書本學 不如進到森林學
林澔貞指出,過去在林務局所屬的森林遊樂區,就很重視「環境解說」功能,讓遊客對於森林有更深入認識。四、五年前則開始思考,除了解說之外,是否可能為中小學小朋友再多做一些,讓孩子們從小認識自然、愛上自然?
於是,林務局邀請師大的教授們擔任顧問,從課程大綱、教案規劃、教學內容安排,循序漸進,希望孩子們不只在教室裡面「看著書本」學,而能夠走進森林中親身體驗,師法自然、快樂學習。
林務局在與顧問們進行長時間討論後,就從林務局的森林遊樂區、林業文化園區、樹木銀行等環境中,選擇合適的地點設置自然教育中心。第一年只選擇一個示範點以累積經驗並進行人員訓練,經過三年,已經設立東眼山、羅東、八仙山、奧萬大、池南、觸口、雙流及知本共八處,建構出全台最大的自然學習系統網,以及最優質的環境教育場域平台。
了解生物樣態 體驗森林生活
林澔貞指出,目前自然教育中心推出的課程包括森林生態、林業文化、生態藝術、節能減碳、水資源保護等互動體驗式活動,並加入在地化特色,推出國中小學生戶外教學、相關團體專業研習、環境解說、主題活動等方案。
她說, 例如很受小朋友歡迎的「枯木大飯店」,以枯木為主角,告訴小朋友們,枯木其實是很多動植物重要的棲息處,例如最上層住的是飛鼠、中層是貓頭鷹….還有攀附其上的植物、苔蘚等等,各種生物樣態非常活潑有趣。
大小朋友們也可以透過自然教育中心活動的安排,了解山林巡護員的一天,或者親身體驗森林防火員的工作內容。甚至還能穿上森林防火員的服裝,拿起水袋,試試看如何撲滅森林火災。
與國外自然教育機構密切合作
國外推動環境教育已有多年歷史,例如美國島木自然教育中心已營運九年,而英國田野學習協會更具有六十年推動環境教育的經驗。為了汲取國外經驗做為台灣參考,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的同仁甚至還自費出國考察,遠赴美國、日本、英國及澳洲等地,希望了解其他國家課程的安排、與社區的互動等等,以提升台灣自然教育中心的內涵。
林澔貞表示,英國田野學習協會執行長Robert Lucas前(2009)年於「全國自然教育中心推動發展國際研討會」,肯定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三年來的發展成果,並且與林務局簽定雙邊合作備忘錄,將透過戶外學習的課程,共同來推展環境教育。
除了與國外相關組織建立緊密合作關係之外,林務局也積極在國內推動宣導自然教育的重要。例如和縣市政府教育局建立合作關係、舉辦教師研習活動等等,慢慢帶動社會對於環境教育的重視,她說:「現在自然教育中心的戶外教學幾乎都是滿檔。」
培養獨立自主與人際相處能力
自然教育、環境教育究竟對於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林澔貞觀察發現,讓孩子接觸自然環境,可以訓練孩子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減低依
賴性,更重要的是,能夠從中學到如何和其他人相處。
而且在自然的環境中,能夠安靜、定下心來,專注地聆聽周遭環境的聲音。「例如,孩子們可以在森林裡聽到風的聲音,甚至聽到樹木裡面樹液流
動的聲音。」
這些與人、與自然的相處能力,「看書看再多,都比不上真正的觀察跟體驗。」林澔貞強調,這也是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強調「師法自然,快樂
學習」的初衷,「運用自然的場域,在自然的環境中快樂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