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8日我們共同在台北見證一個歷史時刻:一位企業家與不同政治光譜的六位意見領袖,在幾百位聽眾的面前,共聚一堂,用他們的智慧,冷靜與平和地來公開討論兩岸如何和平共處。
此一時刻的台灣社會並不安定;此一時刻的台灣海峽更是浪濤洶湧。因此台灣社會中,族群的「和平共處」、南北的「和平共處」、政黨的「和平共處」是變得那麼地重要與必須;面對兩岸關係的高度不確定,大陸與台灣的「和平共處」更是影響到2300萬人的安危,最值得每一個人關注的。
半世紀以來,台灣人民勤奮努力打拚得來的小康與安定,必須靠大家來共同珍惜,來共同維護。
因此在我的心目中,英雄從來不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War hero),而是會議廳裡的和平使者(Peace maker)。每年諾貝爾獎揭曉時,我最關心的是誰變成今年的和平獎得主。在飽受戰亂的中國大陸與台灣,我們從小養成了對打勝仗將軍的崇拜;很少被教養過對付戰爭最好的辦法不是打勝戰,而是得和平。所以我一再提倡:贏得和平的是真正的英雄與功臣。
這正是遠見雜誌舉辦「兩岸和平共處法」公共論壇的大背景。值得指出的是:引發這個兩岸和平共處大議題的的主角,不是政治人物,而是一位企業領袖曹興誠。曹先生從11月12日發表第一篇文章到12月4日發表第三篇文章,其間引起了海內外華人社會的高度關注,前天(12月6日)他還去了香港,參加「香江論壇」的討論。
做為一個知識份子,我當然也一直關心兩岸的發展。在1990年代初,我曾經是第一屆的國統會研究委員,也是第一屆的海基會董事。很遺憾地說當這二個機構成立時,人民對他們曾經有過高度的期望,到今天是完全失望了,這正說明了將近廿年時間的白費。
在上個月(11月號)的《遠見》上,我還做了一個虛擬地討論:把台灣分成南北兩區,南部由民進黨的謝蘇領導,北部由國民黨的馬蕭領導;南部持續做當前的做法「去中國化」、「鎖國」;北部則走向「開放」、「交流」。做四年實驗,再辦全國性選舉,選下屆總統 十一月《遠見》出了一本《中國特刊:中國飆大氣》。其中有一項最新的兩岸調查,引證其中二張表可做為今天討論的背景。
我預見在討論兩岸和平共處法的過程中,台上與台下也是和平共處。正是我們每個人戴上貼紙的承諾:「和平相處:從我們開始」。
國父在北京協和醫院臨終前吐出七個字:「和平、奮鬥、救中國」。請留意:「和平」兩字放在最前面。八十二年後,我們是否要說:「和平共處救兩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