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 /
1974 國立中央大學外文系學士
1976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碩士
1978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建築研究所
1993 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博士
經歷 /
1981- 1982 吳增榮建築師事務所建築設計師
1983- 1986 台灣大學城鄉研究所助教及助理研究員
1986- 2000 宜蘭縣政府顧問
1994- 1996 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1996- 1998 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研究所所長
1994- 1995 大地電視台「叢林台北」及「城市的身世」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1995- 1997 公共電視台「城市的遠見」節目製作及主持人
2000- 2002 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負責重建區之校園重建,觀光與產業振興
2002- 2005 行政院政務委員,主要業務為:
1. 督導觀光、環保、重建區建設、營建、地政及公共工程等相關部會業務
2. 行政院因應國道五號衝擊規劃小組召集人
3. 督導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之觀光客倍增計畫及水與綠建設計畫
4. 行政院道路景觀改善推動委員會共同召集人
5. 行政院國土規劃推動委員會召集人
6. 行政院人工湖開發專案推動小組召集人
2006- 實踐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第一階段 1986- 2000 宜蘭縣政顧問時期 /
於台大城鄉所任職時因負責宜蘭縣觀光發展主要計畫,受當時擔任縣長之陳定南先生之邀,每週赴宜蘭兩天,協助縣長規畫督導縣內之重大公共工程。
於陳定南及游錫堃擔任宜蘭縣長任內,持續擔任兩任縣長的顧問,負責協助督導宜蘭縣之重大工程,以及研擬全縣景觀風貌提升策略以及都市計劃及區域發展策略。在赴美期間,也以通訊方式提供咨詢,寒暑假則返台參與各項重大計畫的推動。
國內及國際一流專業團隊的參與
在這段長達十餘年的時光中,縣府團隊與我開創了一個平台,來自日本,香港,新加坡,美國,澳洲等國際團隊與台灣的專業團隊共同參與各項重大建設案,成果卓著。這群專業者完成了許多高品質的校園,以及如冬山河親水公園。宜蘭運動公園、羅東運東公園、武佬坑、縣政中心,宜蘭傳統藝術中心,宜蘭河親水河案等全國知名的大型公共工程。使宜蘭縣的公共工程成為臺灣的典範。
宜蘭厝活動
游錫堃在擔任縣長任內,為了更進一步提升蘭陽平原的整體景觀,希望能提升宜蘭民居的設計水準。縣府團隊與我企劃了宜蘭厝活動,每年選取十來位計畫興建住宅的業主,與建築師配對,在簽署願意配合符合永續價值及區域美學的設計公約的前提下,可獲的設計補助。此一活動持續多年,宜蘭地區的民宅設計水準因本案的示範效果而顯著提升。
宜蘭總體規劃
宜蘭縣為了進一步提升全縣整體空間品質,提高土地使用的效率與秩序,並有效規劃交通路網與重大的基礎設施, 我及縣府團隊赴星加坡大力邀請負責星加坡國土規劃的劉泰格先生及其團隊來宜展開宜蘭縣總體規劃。此一規劃案大幅提升了國內區域規劃的水準,對日後宜蘭縣的主要交通路網,以及北宜高速公路平原段之規劃,產生極大之影響。
宜蘭經驗成為典範
宜蘭縣的國中小校園規劃,公共工程建設,大型開放空間,都市設計,都市計劃,全縣整體規劃,專業者與行政部門的合作模式等,被稱為宜蘭經驗,對其他縣市發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諸多經驗也成為我擔任政務委員時推動台灣地貌改造運動的基礎。
第二階段 1994- 2000淡江大學建築系任教時期 /
自1994年起,我於淡江建築系擔任副教授,並於1996-1998年期間擔任系主任及研究所所長。
積極參與社造工作
於此一階段,國內社區總體營造的論述在陳其南博士的推動下日趨成熟。陳其南在宜蘭縣大力推動社區總體營造,我亦積極參與,負責社區發展的環境與景觀面向。並在台北市協助建立社區建築師機制。
1997年間,我負責透過迪化街的社區總體營造。加深在地居民對迪化街認識,試圖喚起居民保戶街屋古蹟的熱情。我與所帶領的學生團隊細膩規劃了新年期間迪化街年貨採購的各項配套措施,以及街道景觀,並以年貨大街為名,成功的打響了迪化街的名號。拆除古蹟的壓力大幅紓解。
參與宜蘭縣大型活動企劃
宜蘭縣的大型硬體工程已大致完成,進入經營管理階段。我也積極參與了由宜蘭縣仰山文教基金會負責推動的如冬山河國際童玩節,武荖坑的宜蘭綠色博覽會的規劃。這一系列的活動展現了縣府團隊的企劃能力,國際觀,景觀規劃與大型活動的品管能力,以及面對眾多觀光業者的協調能力。這些大型的活動,成為臺灣城市活動行銷的典範。
城市的遠見記錄片的製作
由於相關經驗的成功,紀錄片的導演與香港的大地電視頻道邀請我參與城市議題有關之記錄片製作,包括劇本、採訪、旁白、主持等。我參與了一個講述台北市民生活的紀錄片的製作。系列名稱叫「叢林台北」。隨後又接受委託製作了另一個系列─「城市的身世」。每一集就一個議題以台北與兩個國際城市進行比較。
這兩個節目的播出引起了公共電視的興趣,我與製作團隊得以與公共電視簽約,進行了一個得了金鐘獎的大型製作─「城市的遠見」。這個記錄片的製作耗時數年,採訪了世界上許多可以作為台灣城市規劃建設參考的案例,採訪對象均為城市之決定性決策者。被採訪者許多是當時的首都市長,後來成為部會首長,甚至總統。
城市的遠見系列影帶成為臺灣各大學建築,景觀及都市計劃科系的教材,也成為縣市政府,地方社造團體的教材。大陸地區亦有不少建築系予以利用。
記錄片拍攝過程中,我亦因深入了解許多經典城市規劃案例而獲益良多。對後續推動相關政策助益極大。所建立之國際專業人脈亦成為極珍貴之資產。
第三階段 2000- 2002 擔任921重建委員會副執行長時期 /
921集集大地震之後,當時的行政院成立設立於中興新村的重建委員會,由黃榮村擔任執行長,下設三位副執行長。我離開教職,接受政治任命,擔任其中一位副執行長,負責校園重建,觀光及產業振興以及社區總體營造。
新校園運動
地震後災區的國中小學大量損毀。我獲得黃執行長的全力支持,在極大的時間壓力下與教育部共同推動了新校園運動。我們堅持了師生的參與,優良建築師的遴選,工程的最有利標,在極短的時間內,號召了國內大量從不參與公共工程的建築師投入了新校園運動。過程中政府部門,建築師,教育專家,校長,老師開了數次大會,交流經驗,形成共識。我與教育部排除了諸多行政障礙,終於於兩年後,上百個足以代表這一個時代的高品質校園逐一完成,大部份規劃階段提出的理想,也得以實現。許多校園已成為觀光景點。
觀光及產業重建
地震後災區的觀光業陷入絕境。我集合業者,依旅遊動線將南投與台中縣的風景點組織成十三條旅遊線,並要求業者組成協會,進行共同產品研發,共同行銷。相關的硬體之重建與新建,也以具國際競爭力之標準要求,並充份提供業者參與決策的機會。高標準的硬體重建,與各路線業者同心協力共同行銷的策略很快見效,災區的觀光業逐步復甦。十三條旅遊線的觀光協會持續運作至今,而且組成中台灣觀光產業聯盟。對外進行更大規模,更宏觀之共同行銷
社區營造
在重建的過程中,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台灣地區無論都市或鄉村的社區大多瓦解,而災區卻特別需要社區層級的相互協助與照護。重建會成立了一個社區巡迴小組,鼓勵有意願的社區形成組織,並廣邀相關專家,進入社區,與居民互動,尋找社區振興的策略。在兩年間因為居民的危機意識,專家的投入,資源的挹助,921重建區透過社區總體營造,產生了許多極為成功的社區。這些社區與公部門共同發展出許多新的模式,如點工叫料自力營建。社區照護,社區生態旅遊,社區農特產品直銷等等,使台灣的社造理論與實踐又向前走了一大步。
第四階段 2002- 2005 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期間 /
游錫堃先生擔任行政院長組閣時,任命我為政務委員,負責 督導觀光、環保、重建區建設、營建、地政及公共工程等相關部會業務。此項任命歷經游內閣,謝內閣,共約四年,而於蘇貞昌先生組閣時終止。在這四年期間,我以宜蘭,921重建以及多年來之國際專業互動所累積的經驗為基礎。積極推動下列五大面向的工作:
面向一:推動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資源組相關業務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是一層級極高之委員會,由院長親自主持,下設六大分組。我擔任國土分組之召集人。這個分組的三大任務是落實國土保育與保安、推動生態城市規劃與推動綠營建。
第一項工作-以生態永續觀念進行國土規劃,尤其重要。在這工作項下,我與經建會,內政部營建署以及一群專家學者完成了國土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並召集了相關學者展開了國土規劃的各項前置作業。並以挑選幾個縣市進行示範作業。長期被忽視的農村規劃,也被列入前置作業,大規模的展開。這些工作動員了各大專院校的教授。
許多進行中的方案,如石門水庫集水區、大甲溪流域的整體治理、花蓮及台東地區的區域發展計畫-東部領航計畫, 河川及海岸。海洋治理與管理等均因國土規劃的相關進展而獲得更宏觀的視野。
這一分組的工作管控相關部會的許多大型建設之規劃方針與策略, 以及如永續城市、永續社區、永續校園、生態旅遊等專案的推動,影響極為深遠。
面向二:水與綠建設計畫
這項工作包括水資源規劃與利用,地景改善與復育,發展再生能源,率營建計畫與下水道建設五大項目,是永續發展與國土規劃的核心配套業務。其中的生態復育及造林,新河川運動,自然海岸復育對台灣高山,森林,河川,海岸均提出符合生態永續理念的新政策目標,並在各項工程中落實。對台灣的生態,景觀,,國土的永續發展,有關鍵性的影響。
面向三:行政院觀光推動委員會相關業務之推動
這個面向的工作以國家發展計畫中的觀光客倍增計畫為主軸。針對台灣觀光發展中的產品,行銷,服務等全方位進行檢討。我與觀光局將重建區旅遊路線之經驗提昇至全國層次,將台灣的風景點組成北部海岸,日月潭,阿里山,恆春半島,花東等六條旅遊線,組織業者與相關單位,形成工作圈,對沿線的軟硬體進行體檢。並對重要景點進行系列,系統化的國際競圖,引進了日,美,西班牙等國多位具國際知名度的建築師,大幅提升了觀光據點的設施水準。
面向四:以內政部營建署城鄉新風貌方案為主的相關業務
經與營建署同仁及長期參與這項工作的專家學者交換意見後,我們決定不再補助地方政府進行小型景觀工程,而改以競爭方式,擇優補助城市層級,能提升城市競爭力,足以改變城市空間結構的大型方案。我們更進一步補助地方政府聘請景觀總顧問,協助地方政府提升空間決策品質。
城鄉新風貌的補助作業,已成為各縣市兩年一度的城市景觀設計大賽,生產出政策改變前無法想像的高品質公共建設與景觀工程。許多案子獲得國內、國際的大獎。中央相關部會也聘請景觀總顧問,進行工程景觀品質的提升,如漁業署的漁港設計,營建署的國家公園,林務局的國家步道系統,森林遊樂區,交通部的道路景觀改善專案等,均委請景觀總顧問參與協助,成效卓著。
景觀面向的另一重大成績是景觀法草案的完成,已送立法院審議。景觀法若能通過,將成為提升台灣地區景觀水準最重要的法治基礎。
面向五:社區總體營造
社區總體營造一直是行政院的一項工作重點,但多年來各部會的政策方案已繁衍,相互重疊至紛亂的程度。謝院長任內將各部會的社區業務整合成產業發展,社福醫療,社區治安,人文教育,環境景觀與環保生態六大項目。整合過程中各部會得以清楚了解其他部會的作為,並相互配套合作。所有政策並廣邀社區代表檢視,以符實際。這一整合過的方案稱為社區六星計畫。我負責景觀與環境與社區產業發展三個項目的督導管控,並得以將多年來由宜蘭,921重建所累積的經驗付諸實踐。
台灣地貌改造運動的佈局與展開營造
台灣中央政府的大型公共工程與基礎建設對台灣的景觀有決定性的影響,但各相關單位主其事者通常只關心工期,造價,防弊等課題,而未能有美學,景觀,生態,永續,地區整體特色,地域環境美學等較深刻的思維。台灣地貌改造運動是行政院於游錫堃院長任內,針對此一缺失,由我與相關部會共同形成之大型跨部會方案。試圖以國際視野,透過國際接軌,並全面動員國內優秀的空間專業者,以先進國家之進步性價值觀與專業標準,嚴格管控相關部會進行中的大型工程。
這個大型方案並不特別編列預算,而是透過價值觀的建立,專業的引進,作業程序的建立,公務人員的教育溝通以達成目標。
行政院國家發展計畫中的三個子計畫,即水與綠建設計劃,觀光客倍增計畫與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項下具指標性的工程,均被列入管控,定期檢討。
被動員的部會及相關的計畫有:
教育部新校園運動及永續校園計畫
交通部台灣門戶專案
交通部觀光局觀光客倍增計畫下的套裝旅遊路線整備計畫
文建會,客委會,原民會的新故鄉營造
內政部營建署的城鄉新風貌
經濟部水利署新河川運動
工程會的生態永續工程
文建會,教育部新文化設施
配合這個方案的推動,行政院也要求相關部會聘請景觀總顧問,各縣市政府也由內政部補助,聘請景觀總顧問協助提升公共工程決策品質。這項政策獲得極顯著的成果。
法律規章層面的建置有最高層級的國土法與景觀法,以及較技術層次的市區道路條例等。針對國家公園,道路景觀,行道樹,國家步道,風景區設施等,也委託專家,參考國內外案例,訂定設計規範與手冊。以供業務單位參考。
這一以提升公共工程及景觀為目標之大型跨部會方案,已經對台灣的地景產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