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世界不少國家都在反省是否在教育中,從來就沒有給予下一代正常的金錢觀教育,以致孩子們長大後陷入過度貪婪、過度消費、不知量入為出。
這股反省風也吹向台灣。幾年前,台灣發生卡債危機,許多人刷卡不知節制、或預借現金無力償還而破產,金融海嘯也讓不少投資人血本無歸。因此教育部宣布將金錢教育納入台灣中小學教育正式課綱,從小讓孩子瞭解賺錢、花錢、儲蓄、消費、投資等的正確觀念。這個決策也受到金管會大力支持。金管會委員楊雅惠也深感有必要從中小學就開始教起。

只是在此必須強調,理財教育,並不是在教育兒童投資賺錢,而是一種綜合的金錢觀教育。誠如曾負責這項業務的前教育部簡任祕書吳林輝(現為桃園縣政府教育局副局長)解釋,「大家一聽到理財,就以為是要教股票、基金、投資,真是天大的誤會!」其實教育部要推動的,是管理財務/財物的態度、觀念和習慣。
愈來愈多人體認到,理財相關的教育,也應該跟德智體群美一樣,是下一代必備的一項品格。
本書報導的台北天母教會,從2008年就開始舉辦兒童理財營,10位志工媽媽為規劃課程遍查各種資料,最後發現,現代人主要的九種品格中,就有五個與理財密切相關,包括「節制、誠實、勤奮、慷慨、知足」。
如金錢管理,就與控制欲望有關、金錢的分配與「慷慨、節制、知足」的品格有關。做家事、參與家庭財務,與「責任」有關;努力工作換取金錢、記帳,與「勤奮、毅力、紀律」有關。
其實長久以來,台灣不僅學校不教金錢觀,家庭教育也十分匱乏。這次《遠見》進行家中有15歲以下兒童的全國性家長問卷調查,發現超過六成以上不給孩子零用錢、超過五成以上從不跟孩子討論家中經濟等。前造橋國小校長廖金文就貼切形容,金錢教育是三不管地帶,學校不敢教,父母不會教,整個社會亂教。
我的同事曾經在一家電信公司的服務台,聽到一位媽媽氣急敗壞的替孩子辦理停話手續,因為她的高中兒子一個月的手機費用2萬多元,她在現場感歎為何現在的孩子都以為錢是天上掉下來的?是從提款機跑出來的?其實若是這位媽媽從小就給予孩子正確的金錢教育,她現在的苦惱或許可以減少許多。
由於整個社會對於兒童理財教育知識與方法仍不足,因此這本書從實用出發,分享許多名人、家庭、學校、國外的實際做法,希望幫助老師與父母們,給下一代正確的金錢觀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