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bug

精彩書摘 齊柏林

他的心、他的眼
讓全世界看見台灣

「空拍好像是一條不歸路,因為空拍,我把視線伸展到了城市之外,看見了大自然,看見了土地,也看見了破壞。
其中充滿無力感,想為這塊土地做點什麼,也許就是這個念頭一直驅使我往前進。」

在台灣,「齊柏林」這三個字幾乎等同於「空拍」的代號了。每次提到自己的名字,齊柏林就帶著笑意,在二十世紀初期,「齊柏林飛船」是現今民航機前身飛行器的總稱,齊柏林本人說,「我父親來自河南,不知道有這樣的飛船存在,對飛行也沒有任何夢想,卻幫我取了這個名字。」

冥冥之中,父親就為齊柏林安排了一個奇妙的人生:從小就迷戀各種會飛的事物,童年最喜歡的卡通是《科學小飛俠》,少年時最大嗜好是養鳥,最高紀錄曾經在家中頂樓養了一百多隻各種品種的鳥類,今年半百的他,至今大半輩子都在「飛」。


發現台灣正面臨生態浩劫

其實齊柏林在攝影圈成名很早,但為了空拍的夢,他當了十幾年的「攝影工人」。齊柏林說,「以前下班後,身上就會揹著大包小包的攝影器材,騎著機車去拍食譜、拍新裝潢好的賓館房間,各式各樣的攝影工作我都接,甚至還經常替大師捉刀。接案的收入很好,但從來都存不起來,因為,都用到租飛機上了。」為了多攢錢,他很早就在eBay拍賣網站上買國外二手相機,在台灣出售,有時還會買到美國軍用偵察相機的空拍鏡頭或經典相機,他就留著收藏,提升自己空拍影像的品質,算是在著迷空拍之外的嗜好。

三十多歲時,齊柏林接觸空中攝影已經有五、六年,主要是記錄公共工程的過程,他說,「我經常在台灣高空飛來飛去,拍攝我以為是重要建設紀錄的照片,包括高速公路的興建,當時的確有看到一些不美麗的照片,但我不以為意,認為這是國家發展的必然過程,那時從沒想過,這些工程一旦開始動工,生態環境就無法再逆轉。」

齊柏林的心裡,偶爾會冒出些許狐疑,但也是一閃即逝,因為當時的他還不了解環境問題、還相信人定勝天的理念,「看到高山上大面積的菜園、茶園及果園,都覺得是很正面的事情,從高空看就那麼一大片,這樣要花多少力氣去種植。」

直到一九九八年,《大地地理雜誌》開始跟他調照片,這對齊柏林來說猶如暮鼓晨鐘,「我一開始並不知道他們要如何使用這些照片,只是把他們要的題材提供出去,例如梨山上的果園、沿海的魚塭等等。」等到報導出來後,「原來他們把照片交給關心生態的專家學者重新解讀,我才發現,我真的紀錄了台灣這塊土地許多的變化。看著這些報導,也跟著重新學習用新的角度,觀看自己拍的照片、觀看台灣這塊土地。一段時間下來,我深深地理解,這些景象,真的是生態浩劫。」

從小受制式教育長大的齊柏林陷入省思,「過去我只著迷拍攝美麗的照片,一點也不關心被拍攝的對象發生什麼事,鏡頭會自動避開醜陋的事實,以為沒人看到,就能躲過心中的疑慮。」


想盡辦法,拍紀錄片

尤其令他震撼的是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這是齊柏林第一次拍攝巨大天災,「從空中看到九份二山大面積的崩落、房子橫躺在大地上,視覺經驗非常巨大,我開始感受到,原來我做的事很獨特。從此之後,我知道不用再把照片鎖在櫃子裡孤芳自賞,它們是極有意義的歷史影像。」這樣的經驗讓齊柏林人生出現轉折,「我愈來愈有方向、使命感,了解很多事情不能再等。」這時再飛行於台灣上空,齊柏林的心情完全不一樣,他恨不得自己長出一雙翅膀,能夠鎮日看護這塊他熱愛的土地。


二○○三年,齊柏林成為「第一屆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得主,當時的計畫內容,是空拍台灣高山雪景(河川源頭)及高屏溪流域(台灣流域面積最廣之河流),為台灣水資源留下完整記錄。二○○六年七月,齊柏林正式出版《從空中看台灣》攝影集,讓更多人一起關心台灣的土地樣貌。但空拍了十幾年,光是按相機的快門,已經無法再滿足他,他看到BBC(注:英國廣播公司主要的電視頻道)的空拍影片十分心動,開始動念做更具挑戰性的高空動態拍攝,然而光是器材,就要價兩千多萬台幣,令他很是掙扎。

二〇〇九年的八八風災,滿目瘡痍的災區景象,成了推他一把的關鍵。「我嚇壞了,」齊柏林曾經多次拍過山區的土石流,「但跟八八風災比起來,真的小巫見大巫。」為了發展經濟,台灣在環保和環境開發上始終難兩全,他認真開始思考辭去公職,全心投入拍攝紀錄片的可能,「那一年,我四十七歲,再過三年就可以退休了,我不斷問自己:『再等三年不行嗎?』」但是,另外一種聲音也一直出現:「我已經四十七歲了,再等三年,真的還有體力嗎?」

「再不做些什麼,以後就沒機會了。」最後,這個信念獲勝,他辭去工作,成為全職空拍攝影師,為了籌措紀錄片資金,他抵押房子、還向友人借錢購買器材。這是一個金錢、人員都缺乏的計畫,除了對夢想的堅持,還要有破釜沈舟的勇氣,所幸他都一一堅持地走過來,即使最初為了八千萬的製作預算,他到處尋求支持,不少人問他:「投資報酬率是多少?如何回收?觀眾在哪裡?」有時,他快要招架不住,只能苦笑說:「我的觀眾還在家裡!」那時,許多人對於他的夢想,都還抱持觀望態度。

三年後,台灣首部空拍電影紀錄片《看見台灣》真的出現在大家面前,不僅讓台灣人自己重新看見台灣,也讓許許多多的國家、城市看見了台灣,甚至看見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們,願意低頭反省自己的契機。



我是齊柏林

第一屆(2003~2004)KEEP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得主,台灣首席空中攝影家,從事空拍二十多年,以飛行高空的角度,呈現另一種觀看及記錄台灣的方式。一九九八年起,齊柏林於《大地地理雜誌》發表攝影作品,至今累積近四十萬張台灣地理空拍影像,出版攝影著作二十餘冊。然而多次飛覽台灣、空照大地,深感平面影像已不足讓民眾感受台灣面臨的濫墾、污染、災害等危機,決心藉由動態紀錄,讓大家感受台灣的美麗與苦難,進而能多加關注這塊土地。二○○九年八八風災後,斥資拍攝台灣首部空拍電影紀錄片《看見台灣》,引起台灣各界乃至世界各地的熱烈迴響,更於二○一三年獲第五十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