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暖退休 • 名人專訪

想要聰明退休?想找適合自己的理財顧問? 跟著這樣做,打造專屬自己的完美老後!

財富存摺專訪中國信託銀行資深副總 楊淑惠

放大存量、創造流量 打造你的1+3資金池

專訪中國信託銀行資深副總楊淑惠 文 / 林讓均 攝影 / 張智傑

在年金改革的壓力下,許多人對退休生活感到焦慮,中國信託資深副總楊淑惠以多年來的經驗,提出妥適的因應之道。
關於退休生活,此刻的你,是充滿憧憬,還是感到焦慮?在年金改革的當口,大多數人屬於後者。
依照《遠見》與中國信託剛出爐的「2017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大調查」來看,近六成表示對「退休準備」有所擔心。今年的樂活享退指數總分也僅52.5分,與去年相比,幾乎沒有進步。
中國信託銀行資深副總楊淑惠解讀,民眾的擔憂一來是因為變革帶來劇烈影響,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是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因應。
當然,還有人根本不願意面對變局,就好像「灰犀牛」出現了,人們往往第一時間「視而不見」,否認它的存在,直至威脅來到眼前。

「年金改革反映出台灣人口逐漸高齡化的挑戰,家庭理財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更顯重要!」楊淑惠表示,國人應儘快認清現實,不能只依賴政府給付退休金。
她解釋,除去「第零層的社會救助」不算,一般人的退休金結構可分為三層支柱。第一層為法定公共年金(勞保、軍公教保險、國民年金等)、第二層為法定職業退休金(勞退新制、軍公教人員退撫、私校退撫等),第三層則是私人儲蓄。
而年金改革,主要是針對第一層與第二層進行修改,因為這兩層大多是「確定給付制」(DB)(勞退、私校退撫除外),由政府財政負擔,因此當人口結構趨向高齡化、基金支出大於收入,就會有破產之虞。
「自己的退休金自己存的趨勢,愈來愈明顯,全球皆然!」楊淑惠表示,第一層、第二層的退休金因年金改革而減少時,大家就要自行提高第三層的私人儲蓄,以自力救濟來強化退休後的財務保障。
退休金的準備也應該包含在整體的家庭理財計畫中。
擁有全國最多客戶的中國信託銀行,對人生各階段的理財規劃提出一個全方位架構:「活、留、存──財富金三角」。
所謂「活」是指必要開銷,包含「退休準備」與「醫療保障」兩大面向。「留」,則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家庭責任」「資產傳承」課題。
「存」,則是在上述兩個「必要」與「需要」的層面之外,累積更多資產,以完成「想要」的人生夢想;同時,也協助達成更好的「活」與「留」。
退休金在家庭理財中,是「必要」的配置,但為什麼大家覺得難以做好?
「很多人以為自己已經存了退休金,事實上卻沒有存好、存滿!」身兼「中國信託銀行個人金融客群總處長」的楊淑惠觀察,通常大家把退休規劃和一般理財混在同一個資金池,各種家用都從中拿來應急。
共用一池資金,看起來好像很方便,也給人們一種「我有在存錢、有在投資啊!」的安心感,但退休準備金卻不知不覺被挪用。等到真的要退休了,才發現儲蓄水位根本無法支應老後人生。
因此,她建議,家庭理財應該落實「資金分流、專款專用」。
也就是,將資金分為1+3池,在「儲蓄」這一個主要資金池之外,另外配置三個有專屬目標的資金池:「退休」「醫療」與「傳承」。
楊淑惠解釋,儲蓄池是最先配置的,屬於無特定目標的一般財富累積,通常也是存人生第一桶金之處。隨著年齡漸長,財富累積可滿足基本開銷後,就要儘早準備另外三池。
「退休池」可依資金水位,循序規劃三個面向。亦即,先要能夠填補「食衣住行」等退休後的必要開銷,再來滿足「休閒娛樂」的需要;如果還有資金,才去追求想要的夢想計畫。
國人普遍擔心的醫療需求,就透過「醫療池」來滿足,也可大致區分為三個面向:「小額的一般醫療」「大額的重大疾病」與「長期失能照顧」。
有別於退休池與醫療池的宗旨都是「活得好」,「傳承池」則是希望「留更多」,透過生前規劃或身後移轉,將財富與關懷留給心愛的家人。
設立「1+3池」後,未來持續進帳的金流,就要有紀律遵循一定比例劃撥至各池之中,未分配完的資金則撥進儲蓄池之中,存得愈多,表示日後生活愈有餘裕。
「原則上是專款專用,但如果需要挪用,要記得補回去!」楊淑惠提醒,可各設一個戶頭來做為不同的資金池,若不想開這麼多戶頭,則最好將資產明細清楚歸類,這樣才能掌握各池的資金水位,隨時審視缺口。
各池的理財與資產配置都不同,其中最能把風險轉嫁出去的,就是醫療池。
「2017家庭理財暨樂活享退大調查」顯示,有家庭理財的國人,八成以上已投保癌症、重疾與一般醫療險,卻只約三成六配備長照險。
楊淑惠觀察,國人常以為只有老人才需要長照險,但事實上,只要無法獨力照顧自己,例如行動不便或是有精神障礙,就可能需要長期照顧。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國身心障礙人數超過114萬人,其中,需要他人長期照護的重度、極重度身障者有33萬人,其中約20%為15至44歲。
因此,中國信託財管團隊建議,民眾準備醫療保險,可從住院醫療險開始,接著補強癌症與重大疾病險,如果還有經費,再補上長期看護險。如果不清楚保障是否足夠,可以透過金融業者的保單健診服務,檢視缺口,再補強,保險絕非買愈多愈好。
值得留意的是,如果父母擔心發生意外,沒有辦法持續為子女準備教育與照顧費用,則在準備醫療險與壽險時,要確認額度足以保障子女的後續教養費用。
至於「退休池」的準備額度,中信財管團隊建議,應先衡量退休後每月支出,乘上平均20年的生存餘命,以此做為初估。
主計處統計,65歲以上平均家庭支出約為4萬,因此計算出20年的退休金需準備約960萬;若是高所得家庭,每月支出約10萬來估算,退休金則需準備2400萬(以上皆以家庭為單位,可用來推估夫妻兩人的退休養老需求)。
若要進一步精確計算,可善用「退休五力」:金流力、替代力、多元力、時間力、提撥力。
楊淑惠解釋,先依據個人理想的退休生活所需,來設定目標,而後檢視退休後的金流是否能支應(亦即金流力),並以是否達到所得替代率的七成,來驗證目標設定是否合理(替代力)。
所謂「所得替代率」,坊間算法分歧。她特別提醒,這是指退休前、後每月平均收入的比率,用此比率推算退休後的消費水準。而完整的退休後每月收入,必須包含職業保險、職業退休金、自備儲蓄(如:還本險、利息、房租與投資所得等)三大部分,才能夠真切地反映出退休前、後實際的收入差異。
接下來,就要檢視目前理財工具是否足夠多元。工具必須滿足三個關鍵功能:儲蓄累積、分散風險與打敗通膨(理財力)。
最後,再考量退休準備期間(時間力),算出每個月至少應該提撥多少錢(提撥力),才能夠達成目標。
她提醒,在退休金準備過程中,應以穩定「放大存量」為考量。
因此,可選擇具有穩健增值效果的理財工具來滾出時間複利,例如定期定額買進基金、ETF,或養老保險。個人需權衡自身所處年齡階段與風險承受度,來選擇不同的工具。
退休後,理財重點則為「創造流量」:將之前累積的資產存量,轉化為源源不絕的現金流,用來支應長期的退休開銷。
轉化的工具,包括年金險、以房養老與類年金基金等。
假設某人退休金與積蓄都很微薄,又難以重回職場工作,但他有一棟自有房屋,那就適合「以房養老」這項工具。可將房產抵押給銀行,換得固定金流作為退休生活費。
楊淑惠指出,綜觀家庭理財,不外乎三大階段:設定目標、擬訂計畫與紀律執行。盤點重點包括:是否釐清需求?「已備」的資產規劃有哪些?規劃是否合理?工具能否有效達成目標?缺口還有多大?
過程中,應定時評估各種風險與變數,且循環檢視、動態調整相關計畫。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紀律地付諸行動!」楊淑惠提醒大家,精準執行,才能讓退休準備化繁為簡、事半功倍。
了解更多,中國信託樂活享退網站

情感存摺專訪世紀奧美公關創辦人 丁菱娟

每年實踐三個願望 減法哲學玩出生活滋味

專訪中國信託銀行資深副總楊淑惠 文 / 林讓均 攝影 / 賴永祥

當你費盡千辛萬苦,終於登上眾人景仰的高峰,你會追尋更高的山巔、持續攻頂;還是華麗轉身,開展另一番人生風景?
丁菱娟顯然是後者。
33歲創辦「廿一世紀公關」,成為專為科技業服務的第一公關品牌;2002年,廿一世紀公關經由併購,加入「奧美公關傳播集團」。
轉為專業經理人的丁菱娟,2006年出任台灣奧美公關事業群執行長,掌管台灣最大的公關媒體資源。三年後,又升任為世紀奧美公關董事長。
20多年來,在公關界叱吒風雲;然而,個性果斷的丁菱娟卻無戀棧、說撤就撤。

2014年,在她跨入55歲的當口,曾是民歌手的丁菱娟為自己辦了一場「個人告別演唱會」,一方面宣告辭去董事長職務;另一方面,也親手揭幕她的「第三人生」。
但這不是退休,也不是結束,只是重新啟航。
「謝謝公司還幫我保留一間辦公室!」這天,相約在世紀奧美公關的個人辦公室,她一開口就是感恩。環顧四週,與其說這裡是辦公室,更像是一間風雅的書房。
一整面貼牆的木質書櫃,掛放於角落的親筆油畫,搭襯著坐在桌前啜飲花茶的女主人,構成一幅夏日仕女圖,盡顯優雅愜意。
儘管還保留著「總顧問」職位,仍樂衷於當青年導師、輔導創業,但丁菱娟已難得使用的名片上,早就看不到頭銜。
這也代表著,現在的她,不再費力追求外在榮顯,她更在乎,如何找回自己。
善於自省的她,如何定義現階段的人生狀態?
「50歲~70歲是第三人生,是人類的第二個黃金階段!」丁菱娟表示,第一個人生的主題是「學習」,第二個人生是「工作」。雖然職場上的成就,帶來了第一個黃金階段,但人們卻必須承擔沉重的家庭責任,一點都不自由。
隨著人類壽命延長,現代人過了50歲之後還能活上至少20年,這「多出來的」的第三人生,總算可以做自己。她認為,第三人生的「日常」,組成配方已與以往大不相同。
幾十年來,丁菱娟是典型的事業女強人,行程表上容不得縫隙,當年剛創業時,曾挺著八個月孕肚搶過馬路,一個踉蹌,竟跌坐在馬路上,驚動路人圍觀,忙問是否要叫救護車。但答案卻是「不」,因為她還得趕去和客戶開會。
長期的操勞讓她身心俱疲,有一天,在原本該歡樂的婚宴場合中,她居然悲從中來,自己一人躲到角落哭泣。
告別人生上半場的奔波擾攘,現階段的她崇尚「減法哲學」,提醒自己調整重心:「工作少一點、生活多一點;物質少一點、心靈多一點!」每一個禮拜,她至少「留白」半天,可以喝杯咖啡、來場自我對話,也可以什麼都不做,只是發呆。
然而,步調緩下來,不代表一切隨興所至。善於「目標管理」的丁菱娟,依舊認真過日子,持續45歲時養成的習慣,在每個年底為自己設立隔年要達成的三件大事。
像是今年,她的三大計畫是「出一本新書」「在大陸開一個音頻節目」「單車環島」,執行力極強的她,進度飛快,在上半年即全數達成。
這樣會不會又太「拚」了?「此時不做,更待何時?」她解釋,卸下事業與家庭責任,趁現在有時間、有能力、有體力,得趕快為自己分期圓夢。所以她仿效電影《一路玩到掛》,一想到有什麼想做而沒做的,就列入「願望清單」,一一完成,絕不帶著遺憾離世。
今年8月,丁菱娟剛出版新書《享受吧!50後的第三人生》。光看書名,就知道是她樂活心得的彙整。翻看全書,輕鬆寫意,但可否「享受」50後人生的關鍵,不在於財富,而關乎能力。
這是一種「玩生活」的能力,丁菱娟從40歲開始儲備,每一年都學一樣新玩意。
第一個培養的興趣,就是鋼琴。「40歲學鋼琴?手不會太硬喔?」雖然旁人如此質疑,丁菱娟為了一圓兒時夢想,還是認真與女兒一起拜師學藝。
「試過後才發現自己不是這塊料!」丁菱娟笑說,她並沒有就此放棄,只是調整目標,請老師直接教她彈會三首曲子,可應觀眾要求秀一段就好。
十餘年來,再忙也要撥時間,每週專注演練當年度的新才藝,她已累積多種本事,包括瑜伽、吉他、網球、易經、書法等,其中最愛是油畫,一次畫上數小時也不累。
50歲之後,丁菱娟生活更加豐盈多彩。然而,就與許多人一般,她盤點過往,仍有一些生命功課掛在心頭,等待解題。
「年過50之後,應該學著與身邊的人和解,而且從父母開始!」啜了口茶,丁菱娟說起了幾年前過世的母親。
曾經,她是母親眼裡的叛逆女兒,常常違反母親期待。像當年創業時,媽媽怕她受挫折,不停叨念:「開公司,哪有可能成功啦?」但念歸念,媽媽卻以行動支持丁菱娟,幫她帶小孩。
丁菱娟感受到了母親的呵護,只是誰也不輕易把愛說出口。這個情感上的僵局,持續到母親中風之後。有一天,丁菱娟看到母親腳趾甲長了,端了盆熱水幫她洗腳、修剪指甲。過程中,兩人聊到忘我,重新找回兒時母女相依的親暱時光。
「我開始可以站在媽媽的立場看事情、甚至和她一個鼻孔出氣!」丁菱娟說,母親中風八年,個性變得多疑、愛鬧脾氣,時常傾訴撫養五個孩子長大的辛苦,甚至懷疑外傭偷錢、勾搭丈夫。
原本,丁菱娟和弟妹們總勸母親別想太多,愈勸,母親愈覺委屈。後來,丁菱娟轉念一想,一邊幫母親洗腳,一邊感謝她過去辛苦付出,還哄她:「我會幫您把老公顧好,別擔心喔!」
從此,幫母親洗腳、修甲,成為丁菱娟的「特權」,即使公差出國,母親還是堅持要等她回來才剪指甲。之後,母親罹患胃癌,很快病逝。「還好與母親修復了情感,減少了遺憾!」丁菱娟提醒,不止對父母,對另一半、對子女,甚至是生命中的「重要他人」,都要把握機會療癒關係。
但,有些人連踏出第一步都難。她建議,何不試著用「邀請」的態度?她連對另一半也用「邀請」,例如「明天我請你喝咖啡,好嗎?」給對方有拒絕的權利,即使被拒絕,已做好心理建設,也不會太難過。
萬一對方在退休後成了家裡的「植物」,任憑另一半再怎麼懇求都無動於衷,怎麼辦?
「就學著與自己獨處囉!」丁菱娟近年厲行「斷捨離」,要求降低購物頻率的她,對於人際關係,亦有一套「減法哲學」,交友重質不重量,在乎的是心靈契合。
因此,她意外找回了許多老朋友。像是念五專時期的同學,即使睽違幾十年再見面,無須前情提要,一個眼神就能找回默契,最了解當時她寫作民歌《給你呆呆》時的心境,「而且妳忘記的,這些老朋友會幫你記得!」
過去,為了衝刺業績,丁菱娟對客戶提案;50而後,為了品味人生,她對自己提案。這次,無須比稿競爭,一切舒服自在就好。
退休金分三份 必要開支、救命錢要足
身為成功創業家與跨國集團經理人,丁菱娟退休後的「降落傘」(指退休金)想必黃金「純度」很高,能讓她無憂養老。但會賺錢的她,對於退休資產規劃,也有自己一套主張。
她將資產分為三部分,首先是「必須用到的費用」,也就是,存夠自己活到90歲的生活開支;第二,是「可能會用的費用」,包括醫療、看護與長照等「救命錢」,此部分可將風險轉嫁給保險;第三,則是「享受人生的費用」,前兩者都滿足後、行有餘力,再把錢拿來圓夢或執行其它計畫。
「自己留夠本了,再來考慮小孩!」有一雙兒女的她建議,父母照顧好自己,已經是減輕孩子的負擔。留不留財產給小孩,要看自身財力。況且「千金難買少年窮」,養成孩子刻苦自立的能力,比留給他們萬貫家財,還來得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