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生技 須廣納世界人才
政府將生技醫療視為下一個產業,繼基因定序在21世紀初完成,個人化精準醫療是時下發展趨勢。隨著人類壽命延長,生技醫療將有那些發展?美國史丹福大學醫療預防及成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智弘認為,我們站在生技突破點上,未來充滿無限可能,如何利用新科技促進健康,是大家關心的議題。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主辦的《遠見雜誌》30週年「看見大未來」國際大師論壇,今天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邀請美國史丹福大學醫療預防及成果政策中心主任王智弘主持「生技醫療大未來」高峰對談,《未來產業》作者、白宮科技創新顧問亞歷克‧羅斯(Alec Ross)、台中榮民總醫院院長許惠恒與環瑞醫投資控股公司董事長李祖德等人與談。
李祖德表示,生技醫療是朝陽產業,有兩個現象:第一,全球現在都正進行醫改,目的是要提高品質生產便宜的生物仿製藥品,降低成本,只要有一台有大數據的手機,就能整合醫療,進行遠距醫療;第二,精準醫療之下,影像醫療突破,出現免疫療法,互聯網跨界結合。
醫療服務也因為科技進步而改善。許惠恒認為,台灣醫界廣泛使用資訊,例如,機器人手臂,看診時有正確判斷,減少藥物副作用。但是大數據需要分析,才能應用,例如,健保雲端藥歷,如果沒有分析,醫師其實並不想使用。儘管科技發展進步,醫師也要反省,面對病人該有足夠愛心,就不會有病人抱怨醫師看螢幕時間多過看病時間。
羅斯表示,科技進步能減輕醫師負擔,例如,一名麻醉科醫師原本只能在旁邊觀察一名病人,有了機器人,可以同時監控六個病人。他還表示,生技進展應用到互聯網,可以及時照顧老人,幫助他們延長3~5年壽命。由於台灣電子業發達結合生命科技,可發展成為台灣優勢,只要能專注一項核心價值,能和他國競爭。
雖然醫療科技進步,但是李祖德擔心,國人不投資自己的生技業,卻一味要外國人投資,而且台灣法規保守、難以包容失敗,加上市場小,不易找到適當的新藥研發題材,也找不到開發醫材規格的人才。
台灣有什麼發展機會?
李祖德認為,台灣可以發展臨床二期前藥物研發、新藥委託研究機構(CRO),醫療商機也可從病人延伸到亞健康人。台灣在醫療生技的競爭力有良好的研發產業鏈,可以從代工出發,再做自己的通路。醫材的部分,台灣缺乏能夠對產品開出規格的能力,如果可以對新產品訂出規格,台灣在醫材就很有優勢。
許惠恒指出,在台灣,針對某些特色性疾病,像肝炎、特殊感染症有傑出表現,這方面可以當作重點發展特色。另外,臨床試驗法規在這幾年有非常大突破,台灣臨床實驗品質在亞太地區有很高的競爭力。
美國生技發展有哪些可以借鏡?
羅斯認為,美國醫學研究中心歡迎全世界優秀的人才,美國醫學研究中心裡的美國人只佔少數,因為如果只歡迎本國人的話,人才資源會受到限制,像王智弘在台灣出生,但史丹佛大學歡迎他,普林斯頓及耶魯大學也是歡迎全球的人才,特別是這些學校的研究所、博士班中,美國學生可能佔不到50%,這就是美國研究中心表現好的主因。
羅斯強調,美國人口只佔全球的5%,但前述這些學校的表現好、有很多科技突破,是因為它們的學生成員不只來自美國,他們有全世界最好的人才,也很歡迎全世界人才。
羅斯建議,台灣要發展生技醫療,應該學習美國留住最好的人才,而不是只靠台灣的人才,「把門向全世界打開,」要更努力爭取世界各地或亞洲人才,給這些人才獎學金,而且在他們取得學位後,要想辦法讓這些人才留在台灣創業。
對此,李祖德也呼應說,台灣現在是低智商和民粹主導的時代,對國際人士極端不友善。政府要自己先調整,創造被併購的條件,台灣有很多隱形冠軍,要透過不斷被併購,再新創公司,從小累積大。
另外,針對液態切片如何改變醫學?羅斯指出,液態切片主要理論是基因排序,也就是疾病還沒出現前,就可以預測,可以比核磁共振早預測到疾病。他舉例, 20年前,在美國罹患攝護腺癌可能會致命,但現在不會。因為在美國一年一次的體檢中,會做血液檢查,可能有液態切片,如果血液裡有癌細胞,可以在一兩年前就先被偵測出來並及早治療,不必進行化療或侵入性治療。
不過,羅斯也說,他確信取得數據、了解數據及分析數據,可以讓生命延長很多年,但也會衝擊社會的其他面向,例如多活3到5年,要考慮退休金夠不夠用,社會醫療網的問題,「醫學進步,也要考慮退休金或對經濟體系的衝擊。」一旦面臨此醫療進步的轉捩點,但社會如果沒有調整好,就會看到民粹主義或不安定的情況發生,大家對這一點要有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