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展該選擇日本或美國模式?
《遠見雜誌》歡度30週年慶,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8月2日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看見大未來」國際大師論壇。邀請到《未來產業》作者、美國白宮科技顧問羅斯(Alec Ross),法國SIGFOX創辦人兼執行長樂摩恩(Ludovic Le Moan)以及耶路撒冷創投基金合夥人科斯洛夫斯基(Nimrod Kozlovski)發表專題演講。
《遠見雜誌》創辦人高希均在開幕致詞指出,今天台灣面臨的選擇是要開放還是封閉?過去20年來,日本的GDP一點都沒有成長,美國卻成長了134%,台灣的選擇該是什麼?是日本模式還是美國模式?
高希均表示,日本還有競爭力嗎?結論是日本有能力,但日本必須做出一些選擇:打開大門,歡迎外國,加入世界,擁抱投資,勇於冒險;而政府的責任就是開放社會,台灣也必須如此。 他進一步指出,當講到台灣的經濟、政治時,有點悲觀,但講到機會時,尤其是今天三位外國專家與會分享時,他們都覺得台灣充滿可能。台灣很小,和以色列一樣,台灣的人均GDP是2萬3000美元,轉換成購買力平價(PPP),台灣的人均收入為4萬6000美元,比法國、以色列都高,當台灣人拿著台幣走在倫敦或耶路撒冷街頭,是有能力消費、購物的。
多年來,高希均一直提倡「沒有和平,五大皆空」:沒有和平,一切落空;沒有開放,一切空轉;沒有經濟,一切空談;沒有教育,一切空白;沒有文明,一切空洞。有了和平,就有希望。
他回顧三十年前創辦《遠見雜誌》的時空背景。高希均說,很難想像在今天的數位時代,一本紙本雜誌能夠維持那麼久。「創辦雜誌時,我從來沒想過關閉,這不是我們的選擇。」
高希均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最幸運和財富、職位、影響力不相干。一個人感到幸運,不是因為有錢、有職位、有權勢,而是很幸運能夠一直做自己認為最有意義的事。
但他並不是一生下來就那麼幸運。80年前,高希均出生於南京,正是中日抗戰前夕;第二年發生蘆溝橋事變,12月發生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悲慘的悲劇,30多萬人被日本屠殺,幸運的是他和家人在數月前離開南京;1945年,中日抗戰勝利,又發生國共內戰,1949年4月,當時13歲的他從上海坐輪船到達高雄港。
在高雄登陸時,他不能相信在高雄看到的街頭,竟和兩星期前在上海看到的,幾乎一樣。當時從上海帶來的一包香菸,可以換一大串香蕉;香蕉在當時的上海非常昂貴,他感覺一直處在戰亂中。23歲大學畢業當了兵,有機會申請獎學金到美國念書,開啟了他新的人生。
1959年,高希均到美國念書,感覺到了一個新世界,社會、學校、老師都很開放、熱情、多元,願意幫助連英文都講不好的外國人。他念了四年的經濟學,發現台灣和美國的經濟學有很大差異。從那一刻起,他決定要做一個傳播觀念的人。
過去,台灣在蔣經國20年的威權領導下,平均經濟成長率為9%,有亞洲四小龍之稱。這段時間的經濟成長表現值得稱讚,但當時也是台灣面臨考驗、轉變的時代,就在1986這一年,高希均創辦了《遠見雜誌》,率先報導各種國際議題,讓台灣成為開放有生命力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