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者全拿」時代 中低階勞工更要突圍
「這次有什麼不同?」2016年3月,當Google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擊敗南韓棋王李世乭時,《第二次機器時代》作者、MIT史隆管理學院教授艾瑞克.布林優夫森(Erik Brynjolfsson)和麥克費(Andrew McAfee),在《紐約時報》投書指出,關於機器將取代人類的預言,這次真的不同了!
2014年,《第二次機器時代》一書出版,警告機器即將取代大量工作,未來是「贏者全拿」時代。機器將開創更多財富,但未必所有人都能分到一塊餅。
才兩年,預言已成真,且在台灣上演。今年5月,BBC報導富士康昆山廠以機器人取代六萬名勞工。同時鴻海代工的Pepper機器人,也已進駐國內多家銀行,成為史上第一批機器人行員。
《遠見》來到波士頓,特別拜訪布林優夫森。走進布林優夫森在史隆管理學院的研究室,一座高大魁梧深紅色機器人赫然立在窗邊。
這是波士頓新創公司Rethink Robotics所打造的工業機器人Baxter,目的正是用來取代千千萬萬個現有的工作。
從窗戶看出去,越過查爾斯河,另一岸的波士頓,便是Rethink Robotics總部所在地。除此之外,波士頓還有如iRobot、Boston Dynamics等眾多機器人一流新創企業。
許多顛覆全世界的機器人,都是在這裡被創造出來。
布林優夫森與麥克費最初的寫書動機,是看到數據顯示,儘管世界整體經濟持續成長,但各國勞工收入中位數在過去20年來,非但沒上升,反而持平、甚至往下掉。這讓他們不解,試圖找答案。然而答案令人憂心。到底該怎麼因應?以下是專訪精華:
更多財富 將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現在只是第二次機器時代的開端。接下來五到十年才會看到巨大變革,當人工智能開始為人類提供即時性服務,這將會帶來有史以來最大劇變,程度甚至勝過工業革命。
我們提出一個關鍵,就是科技雖然會提升整體進步,但卻沒有任何經濟法則確保所有人平均共享成果。可能有些人會落後,甚至多數人都會落後。絕大多數的餅都會被少數人吃掉。
像矽谷和波士頓,就是贏者全拿中的贏家。儘管全世界不景氣,這些地方卻一點也不受影響。
但我們也不是完全無能為力。政府、企業、個人,都有要做的事。
首先,政府的工作是改革教育、鼓勵創業,培養更多創造性人才。科技將摧毀很多舊工作,也會創造很多新的工作。例如創造性、發明性的工作。
如果你是創業家、科學家、藝術家、設計師,現在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時候。因為你可以接觸到更多人,影響力可以更輕易的建立。
但是,現在的學校往往扼殺創造力,只要學生遵照指示,但這是機器、不是人該做的。
個人也應改變,都應不斷學習新技能。教育不再只是完成學業,畢業後就一勞永逸。就像MIT有線上開放課程平台MITx,可在網路上免費取得,就是自我學習的很好途徑。
用新科技發明新產品 是企業要務
企業也要改變。現在很多企業最大的錯誤,是只想到怎麼把新科技用來自動化既有的生產流程。但是,真正應該做的是把新科技用來發明新的產品、新的服務。
如果你看到一間工廠,只是想著怎麼用機器人來取代人力的話,這是很懶惰的,根本不會創造新價值。
但老實說,我對中國勞工非常擔心。那裡很多工廠動輒2000、3000名工人,都從事一致性的、重複性工作,很容易被機器人取代。像郭台銘就買了數以百計、數以千計的機器人,取代富士康勞工。
其實,我不是悲觀者,也不是樂觀者。因為不是機器會對我們做什麼,而是人類選擇怎麼做。機器只是工具。我們現在擁有的工具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但機器不會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是我們要怎麼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