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遠見》三十年
《遠見雜誌》是高希均教授和王力行小姐,在1986年7月創辦的,到現在滿30年了。
說到《遠見》,就不能不提另外一本雜誌《天下》,也是高教授和王小姐參加創辦的,在1981年6月創刊。
我是一個有點考據興趣的人,說起《天下雜誌》,就自然想到高教授一篇有名的文章,〈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這篇文章發表於1977年5月27日的《聯合報》上。當時台灣還沒有有線電視,報紙是媒體的主流,傳播力量很大;而相對於世界先進國家,那時的台灣也比較閉塞,高教授的這篇文章,好像在平靜的水面投下一顆巨大的石頭,激起層層的波瀾,讓台灣民眾開始反思:原來政府給我們的補貼,給我們的福利,給我們的種種好處,最後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當時知識比較不足、資訊比較貧乏的台灣,高教授的這篇文章,具有啟蒙作用,是一篇「歷史標竿」之作。
「白吃午餐」不僅激勵了廣大讀者,恐怕也激勵了作者自己,高教授在以後短短幾個月內,接連寫了很多漂亮精闢的文章,提出的都是言人所未言的主張,譬如:
低物價政策是有害的;
公立大學的學費應該調整;
在政府機構裡,公事不可私辦;
不要只追求生活享受,更重要的是追求生活品質;
大家應該讀書求知,要把酒櫃變書櫃,把牌桌變書桌。
台灣需要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高教授的每一篇文章,都引起社會極大的反響。我雖然沒有跟他詳細談過,但我想他那時一定有兩點感受:
第一、台灣需要輸入更多新觀念,以促進國家社會的整體進步;
第二、媒體的影響力很大,但報紙是一種大眾讀物,雜誌才能深入而細緻地討論問題。
在台灣辦一本雜誌,那時大概在他心裡已經埋下了一顆種籽。
1979年中美斷交,一時人心惶惶。大家多認為,台灣應該發展經濟,充實自己的力量,才能渡過難關。
如果一般人都有這樣的認識,在美國大學教經濟學的高希均教授,自然更了解這一點。於是他從美國回來,和殷允芃、王力行兩位女士,在1981年,共同創辦了以討論經濟問題為核心的《天下雜誌》。創刊號一出,就造成轟動。
五年之後,1986年,高教授也許覺得台灣經濟已經站穩了腳步,於是和王力行小姐,又創辦了一份比較綜合性的《遠見雜誌》。
它的創刊目的,在傳播新觀念,開拓新視野。就是要國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所以叫《遠見》。
《遠見》創刊30年,它的成就有目共睹,除了雜誌每期的豐富內容之外,它定期舉辦企業家高峰論壇,讓企業領袖能有切磋琢磨的機會,共求發展;它請全球各地知名學者來發表演講,傳播新知識,引進新技能,使台灣能順著世界潮流一起前進,不致落伍。
它還對台灣地方首長給予評鑑,是監督他們施政的有力力量,這是過去從來沒有民間做過的事;它在各種關鍵時刻發表民意調查結果,讓大眾知道輿論趨向;它衍生的幾本雜誌,給各種年齡層的讀者提供服務;尤其天下文化出版社,每年出版大量有價值的好書,讓社會大眾能「閱讀救自己」。
總之,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以各種方法,促進台灣成長,引領台灣前進。
高教授原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任教和擔任系主任,有很豐厚的收入,可以在美國安居樂業,退休後環遊世界,享受美好的人生,但是他放棄在美國的這一切,基於一位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回到台灣來辛苦打拚,我想原因只有一個:希望台灣變得更好。
由於高教授的意志力和領導力,由於王發行人卓越的共同領導和配合無間,由於遠見天下事業群同仁的齊心協力,回頭看看,與30年前相比,《遠見》和台灣都進步太多、太多了。而台灣的進步,必然有《遠見》集團很重要的一份貢獻。
對於高教授和《遠見》的成就,作為朋友,我們感到欽佩,作為台灣的居民,我們要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