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台灣前進的動力
初創《遠見》時,報禁尚未解除;報紙三大張,僅有半版國際新聞。台灣看不清世界,世界也找不到台灣。四小龍的美譽,漸把台灣推向國際舞台,但普遍國際知識淺薄,不足以應付瞬息萬變的全球浪潮衝擊。
政治戒嚴未除,不同見解的意識形態在底層竄動。兩岸隔離近半世紀,少小離家的青年已兩鬢斑白,思鄉情切,卻苦於「三不政策」無解。對岸中國改革初啟,儘管摸著石子過河,領導人的決心和動力未曾歇止。
在那樣的時空環境下,《遠見雜誌》選擇了方向宗旨:推動世界觀、重視兩岸發展和探索台灣前進的動力。
翻開《遠見》創刊號,我們做了第一份國人世界觀調查。當時台灣的邦交國還有南韓、沙烏地阿拉伯和南非。
第一個國際報導是高希均教授親訪南斯拉夫。這個位於東歐的國家正從共產世界走上民主世界,在向世人驗證「修正社會主義」。當時正逢蘇聯車諾比核電廠爆炸。高教授正在全球注目的核災最近地區,到底當時東歐引起什麼樣的震撼,高教授見證了真相。
在創刊號,我們介紹《公元兩千年》一書。30年前的這書就預見:「人類生活將因三個因素改變:科技、遺傳工程和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
翻開第三期雜誌,《遠見》派了一組五位記者赴韓國漢城(首爾),採訪他們如何籌辦1988年的奧運。為藉奧運邁向先進國家行列的韓國,以高速趕工地鐵、以全民宣揚文化、凝聚國力,總集「權」「財」「法」,做一次「十年大跳躍」。
跨足國際議題,展望未來
記得第一屆「遠見國際知識研討會」是第一年底舉辦的。二天一夜,邀請趙耀東部長談對外貿易。沈君山、謝孟雄、張忠棟等教授座談「世界觀」,李鍾桂教授談國際現勢,高希均教授談現代人的世界觀,還有外交部、美國在台協會官員談中美外交和文化交流。
創刊初期,台灣政治面臨國內外要求開放的衝擊。1987年蔣經國總統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訪問時,宣布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和兩岸探親。
《遠見》立即申請訪問這位有遠見和魄力的領導人物。成為國內第一家也是唯一訪問到蔣經國總統的媒體。蔣總統在訪問中特別指出:「在決心積極革新的年代,大家對各種事物看法,不能只顧眼前,要多展望將來。」
在恐怖分子尚未張狂的年代,我們就在創刊號中出現《誰造就了恐怖分子》一文。1989年底,我們一行七人,集體採訪恐怖分子發源地:以色列。以色列人為建國,趕走了巴勒斯坦人,造成後來的報復和反報復的恐怖活動。我們從以色列歷史、猶太教文化到軍事……一連串深入報導〈以色列專輯〉。以色列官員說,那是建國以來第一批華人媒體完整報導以色列。
1992年2月,鄧小平過世。第二天我們早約好採訪新加坡李光耀資政,當時全世界媒體都在追他,談鄧小平。我們拔得頭籌,他回答:「鄧小平先生是一個偉人,如果沒有他,中國大陸可能會繼續過去的老路線,結果像蘇聯一樣地崩潰。1978年,他改變過去共產主義的政策,採行改革開放,拯救了中國,今天12億中國人才能夠展望光明美好的未來。」
人類進入21世紀,科技帶來翻天覆地的轉變,著名的MIT Media Lab創辦人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著有《數位革命》一書,掀開了數位時代的序幕。邀請他來台灣做第一次演講的是我們。
1999年2月,我們用網路採訪全球領袖,談〈前瞻2000〉,做跨世紀思考。開創人工智慧研究的閔斯基﹝M.Minsky﹞推論「拜科學進展之賜,人腦構造、意識運作之謎徹底解祕,人類壽命可到二、三百歲。」新加坡李光耀資政回答:預測未來困難,「比較有把握的是科技革命,尤其資訊科技和生物科技,會劇烈改變人類生活。」
30年堅持正派、客觀、優質
30年來「遠見」在台灣創下許多第一:
●第一位國內外媒體訪問參謀總長郝柏村。(1988年6月)
●第一批採訪杜拜的國內媒體,完成〈杜拜專輯〉。(2006年6月)
●第一位採訪大陸民主鬥士方勵之教授的台灣媒體。(1987年9月)
●第一位採訪葉爾欽競選俄羅斯總統的媒體。(1991年3月)
●第一位採訪報導籌建運幄IDF經國號戰機的媒體。(1988年9月)
●第一位踏上荷蘭建造的潛艦海龍、海虎號採訪的媒體。(1989年7月)
多年來我們深具公信力的民調中心,做過許多創新評比,為台灣帶來革新、前進的動力:
●1995年,開始做「台灣二十三縣市施政滿意度調查」。
●1997年,編輯親赴「U.S.News & World Report」見習美國媒體製作「大學風雲排行榜」。
●2005年,開啟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獎評比(CSR)先鋒,鼓勵企業善盡社會責任。
●2004年,開始做「台灣服務業大調查」,推廣落實服務精神。
30年來,「遠見」堅持正派、客觀、公正、優質媒體的理念,傳播進步觀念,推動社會前進。迎接下一個變化無盡的時代,我們也始終保持開放、積極的態度,與讀者一起成長,讓台灣繼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