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省成本,忽略創造價值 將走向惡性循環

2014年10月23日,應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邀請,波特當天下午5點從北京飛抵台北,旋即在晚間舉行「醫療革命的迫切性」演講,吸引數百名關心醫療的人士,現場座無虛席。 「價值是醫療服務的核心,」波特一開始就開宗明義表示,現在是改革醫療的時候,醫界應該改變以醫院為中心的作法,改以病人為中心,並且建立以價值為基礎的醫療系統,讓病人享有良好又有效率的醫療品質。

閱讀全文>

「醫界孤鳥」的堅持 創造最高醫療價值

全民健保實施快滿20週年。台灣醫病關係逐漸惡化、不少醫師陷入衝看診量來衝高給付的困境。儘管健保總支出一年突破5000多億元,錢愈花愈多,但醫療品質卻不見提升。 2014年10月號《遠見》封面故事〈你所不知道的新五大醫療危機〉,指出健保再不改革,很難有下一個20年。 在過去20多年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以下簡稱和信醫院),就在這樣的醫療制度下,很獨特存在著。

閱讀全文>

健保支出連年成長 就醫品質卻愈來愈差

自從1995年3月實施全民健保後,健保收入與支出從來沒有減少過,收入從第一年760億元增加到2013年5557億元,但健保署仍然喊窮,希望對企業與人民增收健保費,而醫護人員為何又沒蒙受好處,每個大喊「血汗醫院」,紛紛想轉換跑道。顯然制度設計與分配出了嚴重問題。在1995年3月跟健保同一天開幕的桃園壢新醫院,創辦人張煥禎笑說:「我跟健保同年同月同日生,希望不要同年同月同日死!」一句話反映了對醫療環境的無奈。

閱讀全文>

世界第一的背後,其實是「血鑽石」

「綠卡,金卡,不如一張台灣健保卡,」是台灣醫界盛傳的一句話,比喻台灣醫療性價比很高。今年7月底,大陸六四民運人士王丹希望到台灣就醫事件鬧得滿城風雨,最貼切反應這個比喻。 長住台灣多年的王丹到美國後頭痛2個月,懷疑自己有腦癌。但在美國就醫非常昂貴,量一下血壓就是1750美元(約台幣5萬2500元),腦部檢查一下,至少2萬~3萬美元(約台幣60萬~90萬元),他負擔不起。因為他在台灣有繳健保費,到台灣享受廉價又方便的健保,當然是第一選擇。

閱讀全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