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再生的推動已經有很多年,近幾年到各個農村時,特別讓我感動的是人的轉變,以及生命的傳承。 這本書所記載的,正是農村再生的成果,也是許多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 農業曾經沈寂多時,許多農村也隨著沒落,然而,隨著全球環境惡化、糧食短缺,才讓人重新發現,原來農業是產業的根本,而農村,則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源。為了讓全台4,000多個農漁村,重新找回社區的價值和自信,也找回我們立國的基石,農委會長時積極在各個地區推動「農村再生」。 其中,水土保持局長期辦理「培根計畫」,藉著教育與培訓,從根本開始,厚植每個農村社區再生的實力。 什麼是「根本」?「人的轉變」才是根本,在去年與《遠見》雜誌 合作、出版的《遇見台灣真實的感動》中,透過40多個農村故事的介紹,看見了許多「人的轉變」帶動環境的改變。 這樣的改變不只橫跨產業、文化、生態、生活各個層面,更貫穿了不同的時間、世代。這一場寧靜的心靈革命,已然在台灣各地農漁村形成風潮,並且傳承到年輕一代、更年輕的一代……,雖然沒有太多媒體的鎂光燈,也沒有外界的掌聲,但是,透過社區共識的凝聚,由下而上的自發改革,已經讓台灣的農漁村發生徹底的質變。 過去,農村再生的定義常被局限於社區景觀再造、環境整理、鋪橋造路等硬體工程,但這並不夠。從這本專刊中我們可以看到,再生是人的轉變、是價值觀的轉換,更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過程。
這本專刊中所記錄的故事,正是這個轉變的過程。其中,有年輕人決意返鄉,找回部落的榮耀;有客家社區集合全村之力繪製社區地圖;還有原本的外地人搬進社區之後,被土地人情「黏」住,也變成了鄉親。 而無論是著重產業自主,或者是生態維護,或是文化傳承,甚或是小手工藝,背後都是無數農漁村居民的熱情、理想與創意。 這些故事裡面的人物,不是媒體SNG車感興趣的題材;這些故事蘊藏的價值,用GDP也算不出來,然而,卻是帶動台灣持續向前進的生命力。 農委會有幸參與其中,深以為榮。也深深盼望,這樣的傳承能夠持續下去,成為幸福台灣的原動力。
|
|
|
|


2010年12月,農委會與《遠見》雜誌合作的《遇見台灣真實的感動》一書出版,當中沒有緋聞、煽情的故事,甚至連大眾所熟知的名人都沒有。然而,因書中記載的故事真實而動人,受到各界相當熱烈的迴響。 2011年6月,《遠見》雜誌成立25週年,特別製作《看見台灣進步100》,希望站在中華民國百年基礎上,盤點台灣此刻到底具備哪些傲視全球的實力,可做為進入下一個百年的根本,打造台灣成為馬英九總統所說「一個令人尊重、讓人感動的國家」。 此刻,民國一百年的最後一個月,這本《看見台灣向前的生命力》正式出刊。延續這樣的觀念,從參與農委會水保局培根計畫的4,000多個農村中,經由各分局推薦,採訪、撰寫59個社區的故事。在這些報導裡面同樣沒有耀眼的明星,然而,一個又一個如同你我一樣平凡的人們,藉由他們的努力、青春和生命,訴說令人動容的故事。 台灣小,卻能引領世界大步向前邁進,而農村正是支持這股生命力的基石。例如,現在大家都知道的世界冠軍麵包師傅吳寶春,或許少有人知道,他的「米釀荔香」麵包裡面最令人驚豔、最具創意的荔枝乾,就出自彰化縣彰化市的石牌社區;更少為人知的是,為了研發好吃的荔枝乾,前後經過三年的嘗試、失敗、再嘗試,製作過程繁瑣,每個步驟都需要人工。小小的荔枝乾,乍看似乎不起眼,卻是台灣之光背後重要的支持。 除了看得見的產品之外,其實更令人動容的,是背後那股永不放棄、堅持前進的執著。這樣的執著,是讓台灣能夠在過去的動亂中站穩腳步、在面對各種金融風暴時可以逆轉劣勢,而又不失傳統文化中敦厚人情的主因。 25年來,《遠見》一直秉持著「傳播進步觀念」的原則,兢兢業業地善盡傳播媒體的責任。所以,一方面積極關注國際政經、文化環境變遷,將全球的觀點介紹給台灣;另一方面,我們也努力挖掘台灣本土令人感動、振奮的努力成果,介紹給全球華人。 所以,這兩年來我們報導了一系列進步台灣的故事,愈深入觀察、報導,愈發現在這片土地上有太多值得珍惜的資產。從2010年《遇見台灣真實的感動》到各位手上這本《看見台灣向前的生命力》,超過100個農村的故事,正是台灣令人尊重 、讓人感動的主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