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線上購買
全面品質管理是邁向卓越經營的重要方法。曾經借調台積電三年的主任秘書簡禎富教授引進企業管理思維並推動全面品質管理與全面資源管理,並以爭取國品獎為策略目標來整合各種努力,使各單位朝向共同願景邁進。

參加國家品質獎可以刺激教育界提升自主管理的概念、跳脫傳統教育評鑑的想法。每個大學的構成面向和競爭優勢都不同,不能用教育評鑑或大學排名的單一標準看待。準備國品獎的過程,其實就是全面性體檢,可以盤點自身的不足。另外,國品獎重視的是流程而不僅是內容,所以「不一定要成為清華才能得獎」,重點在於全面品質管理和持續改善的機制。

清華不藏私的公開分享思考模式及經驗,可以提供企業、機構、組織推動創新與品質改善的重要參考。

國品獎是一個自我盤點的過程,特點即在於其指標涵蓋校務發展的全面相度。除學校簡介外,包括推行全面品質管理的經過,以及推行全面品質管理的現況;在推行全面品質管理的現況項下,又分領導、策略管理、研發與創新、顧客與市場管理、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資訊策略、應用與管理、流程管理、經營績效等分項,是一個徹底檢視學校在全面品質管理努力與成效的機會。而事實證明,整個過程,本校相關部門都積極參與以及因應,是非常可貴的經驗,施行期間能讓全校各單位一起全心投入,深具意義與價值。

清華的同仁向來都很努力,但組織規模較大,彼此間可能不甚了解其他人在做什麼,以致於許多政策的推動過程,常覺得事倍功半。是以,本校推動精實管理,透過不斷地實作及分享的歷程,有效地打破疆界,跨領域合作。而本書也有同樣目的,清華大學願意拋磚引玉,透過分享清華的措施及做法,相互精進,當國內各個組織能夠全面性地成長,國家社會也會因此而受惠。

校務發展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清華全面品質管理的推動是從校務永續發展為策略目標,也是教育創新與持續改善的歷程。本書從第一章〈卓越經營與全面品質管理〉,到第十章〈校友經營與資源網絡策略〉,完整呈現清華在校務推動的策略,以及如何引進外部資源,有效協助學校在各個層面的發展。

在此,我特別推薦清華近年來為強化行政效能,自2010 年推動的「精實管理」行動方案。藉由全校動員,由上而下課責,先針對全校一、二級主管進行「精實管理主管一日營」,再以秘書處及總務處的同仁為先鋒種子團隊,進行密集的精實管理教育訓練,以組(中心、室)為單位,選定一項以上的業務,依精實管理的原則及工具進行實際操作。六個月後,檢討實施成效及進行回饋修正,再將全校職技人員及行政助理皆納入調訓對象,以逐步推動並落實校內精實管理。而且藉由邀請外部顧問、專家學者協助教育訓練與評審,以及組成「全面品質管理顧問小組」,協助持續推動品質提升。

大學教育目的乃是為國家培育專業博雅的人才,其所提供的知識品質,也將是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是以,大學唯有在經營管理上精益求精,才能突破當前的困境及提升自我的能力,這個精神當可套用在各行各業上,以此與各位共勉。

在面對當前社會、經濟及高等教育環境的快速轉變,國立清華大學跳出高等教育機構過往獨善其身的形象,以學術實力為基石,建構良好的軟硬體環境,讓教師積極走進社會或是參與傳統教育改革,為整個大環境產生很多良性效益;大學生不局限在學術專業領域中,以開闊的視野參與地球村公民的生活型態,樂於付出,也勇於面對挑戰,追求夢想;整個學校的行政系統不自我設限,透過不斷自我檢核的機制,創造多贏的局面,多年持續努力的成果,能獲國家品質獎團體獎,是大學群中真實典範。

清華動起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早在1984 年毛高文前校長時期即率先推動行政電腦化作業,使行政流程業務合理化,直至2010 年現任校長陳力俊上任後,領導推動精實管理及全面品質管理,要求各處室重新檢視業務流程,自己發現問題,透過團隊一起努力,激盪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期間前後歷任七位校長及兩位代理校長,對提升全面品質的堅持未有間斷。

行政作業的繁瑣及複雜,往往要耗掉人員許多時間,讓絕大多數的教師望之怯步,不願意擔任行政工作。但是,打造頂尖大學,需要一流行政效能的支持。清華透過行政電腦化及公文電子化作業,讓行政同仁在有限的時間內,業務執行更有效率,也引進企業管理思維,從精實管理、品管手法,使同仁能跳脫框架,創新思維。

相較於體制外的改革,體制內的改革更需要勇氣,而且需要智慧,所以更困難。很多的改革在許多學校中遇到被質疑的困境清華不是沒有,只是長期以來,清華尊重教授治校,許多創新思維及做法在經過理性的討論及修正後,不僅引領台灣高等教育潮流發展,也都能被確實執行並延續下去,這是清華校風中非常值得被肯定之處。

國立清華大學以一所發展頂尖學術研究、培育專業人才為導向的學校,勇於自我挑戰,透過全面品質的檢驗,提升對外的競爭能力。藉由本書,清華不藏私地公開分享思考模式及經驗,相信受惠者不僅僅只於高教體系,也能刺激各領域的團體及人員。

全球高等教育競爭激烈,面對世界各國的積極推動,台灣的學校經營面臨艱困挑戰。近幾年更因政府補助經費降低、教研環境與基礎設施需要改善、少子化導致招生面臨威脅,再加上全球名校對優秀師資、高潛力學生的強大拉力等等,讓人才延攬更顯困難。台灣高等教育在高度競爭且資源不足的困境下,追求卓越之路面臨極大挑戰。

清華大學雖然擁有良好的基礎優勢,但規模相對受限,為了讓資源有效發揮,清華採取策略性規劃與全面資源管理,提升資源綜效。 簡禎富說明,一般組織的資源配置常常是層層往下,容易造成分配不均、互搶資源的困境,全面資源管理則是從組織或系統的角度分析資源配置,以全面支援管理橫向跨組織合作,將資源綜效發揮到最大。清華大學希望透過有系統的策略規劃與資源管理,採取有效方式保障教育和研發所需的各種資源,將學校內部行政、教學資源做最充分妥善的運用和管理,並結合外部資源,藉以提升品質、追求卓越,有效達成目標。

全面資源管理四步驟

全面資源管理的執行過程是透過不斷循環以持續提升、追求卓越。其中,在設定資源管理的目標時,決策者必須適時地依據當前的狀態與需求,協調目標間的衝突。在目標規劃、方案執行、績效評估及檢討改善的過程中,不僅能持續提升資源效能,也可讓全體充分了解資源與營運活動的關聯,對資源管理有更深的認知與重視,驅動持續改善的力量。 全面資源管理流程包括「資源目標規劃」、「資源管控執行」、「資源績效評估」和「資源績效檢討與改善」四個步驟。

1、資源目標規劃

首先確認營運的關鍵資源,包含人力、基礎設施、資本、資材及方法服務等五項資源類別,進一步檢視各項資源的運用及相關作業程序;接著可針對各項資源建構根本目標層級,據此建立工具目標及評估指標。

2、資源管控執行

針對根本目標和目標績效值建立工具目標。工具目標是幫助決策者達成根本目標的途徑。建立工具目標網路的方式,可分為「遠離根本目標發展」、「朝根本目標發展」兩種。

3、資源績效評估

這個步驟除了幫助決策者更加了解資源的績效表現外,也可反映管理決策的品質。全面資源管理著重於持續改善資源效益,其中的管理核心就是決策力,管理者必須持續累積決策經驗、善用決策分析方法,在提升決策品質的過程中,有效達成全面資源效益的總目標。

4、資源績效檢討與改善

管理者應用績效指標,確實評估資源運用績效後,必須進一步檢討並提出改善方向。由於績效評估與改善過程是持續性的週期活動,在調整與更新目標績效值的同時,也不斷改進資源管理作業和決策。

除了具備分析績效結果、找出問題點的能力外,還必須持續發展及創新能力,才能不斷超越瓶頸、提升競爭力。創新改善力主要來自長久以來的知識累積及新知學習,而標竿學習為持續學習的機制,重點在於不斷跟良好典範進行比較,從中獲得靈感和啟發,並與績效評估系統結合,讓內部作業得以不斷地創新進步。

所有營運活動都需要資源,因此資源管理必須受到重視。透過全面資源管理可改善營運活動相關的資源運用效益,能有效產出滿足客戶需求品質的產品和服務。其中,資源可進一步分為內部資源和外部資源:內部資源為投入和擁有的資源,不受外部環境的影響,例如:人力、設備和原物料等;外部資源為外部環境和個體所提供的資源,常涉及環境的競合關係及經營策略,例如合作夥伴關係、供應廠關係和競爭者的影響等。然而,不論內部或外部資源,皆是影響營運發展的關鍵。

本文為節錄,精彩全文請見《邁向華人首學—清華全面品質管理的創新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