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地球之脈前談未來
大會地點貝倫,正處於亞馬遜雨林的門戶。這個全球最大的碳匯(Carbon Sink),正因猖獗的非法開墾與採礦,面臨著從「碳庫」翻轉為「碳源」的臨界點。在問題的核心地帶召開會議,旨在向全球傳達氣候與生態危機的急迫性。
亞馬遜雨林 碳匯 生態危機
2
《巴黎協定》十年大考
COP30達《巴黎協定》簽署十週年,是各國必須提交更具雄心的2035年減排目標(NDC 3.0)的時刻。成果將直接影響1.5℃目標是否維持。環保團體也大力倡議,期望大會能催生具體的森林保育計畫與「污染者付費」的融資機制,加速全球行動。
巴黎協定 2030目標 融資機制
3
美國缺席的連鎖效應
由於美國總統川普退出《巴黎協定》,美國又沒派出中央層級官員。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缺席,不僅會削弱大會的全球代表性與合法性,更可能導致氣候融資出現巨大缺口,並在地緣政治上留下領導真空,考驗歐盟、中國等其他主要國家的應對能力。
美國政策 地緣政治 融資缺口
4
從碳權到雨林金融
除了國家層級的減排目標,大會課程也將深入探討具體的執行工具。包括如何提升碳權市場的標準與透明度,發揮永續農業在減碳上的潛力,以及推動如巴西倡議的「熱帶森林永續基金」(TFFF)等創新金融機制,為保護森林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
碳權市場 永續農業 森林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