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39週年慶 重磅登場

一波波的生活壓力,從通膨、高房價,到育兒、父母照護與職場變遷,正不斷襲來。儘管數據顯示台灣人均財富在全球名列前茅,但為何占據社會中堅力量的639萬中產階級,感受到的卻是一種在浪潮中載浮載沉的「體感貧窮」?當薪資追不上物價,財富追不上房價,奮力工作換來的安全感日益稀薄,這是否意味著作為社會穩定基石的中產階級,正在風化瓦解中?
中產階級求生戰:在掙扎,也在拚逆襲!
中產階級求生戰:在掙扎,也在拚逆襲!
Tina:「把焦慮變成辦法,相信會愈來愈好!」
44歲的Tina,曾是位在大安區成交豪宅的房仲,為了扛起家計、快速變現,Tina不得不轉行從事她從未想過的清潔工作。她在陌生人家的浴室裡,邊刷馬桶邊掉眼淚,還要一邊幫自己打氣。所幸她是「球來就打」的性格,總是積極解決生命課題,正規畫著將清潔工作轉型為「家事平台」。很辛苦,但她仍然有夢想!
抹布:「別怕失敗,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當每個月的支出不斷翻倍,但薪水成長卻總追不上通膨之時,40歲的工程師「抹布」,用他從月薪5萬到年薪500萬的親身經歷提出反思:如果努力決定了我們能走多遠,那麼,「選擇」會不會才是決定我們薪資天花板的真正關鍵?
江小姐:「爸爸眼角流下的淚水,他應該有很多的捨不得。」
45歲的江小姐,原本是個生活安穩的上班族,卻因父親倒下,被迫在職場與病榻間做出抉擇。她為親情離職,換來的卻是日復一日的照護壓力與「不知盡頭何在」的自我懷疑。在漫長的長照隧道中,曾經瀕臨潰堤的她,如何將這場生命風暴,化為重新定義人生的契機?
數字會說話|經濟在成長,為何你卻「體感貧窮」?
台灣不論是人均財富,或是每人財富中位數皆位居全球前段班。這些數字雖呈現「台灣人很有錢」的樣貌,但為何多數人仍普遍感到「體感貧窮」?財富結構的背後,隱藏著更複雜的社會現實。
從財富分配的角度檢視,貧富差距已是嚴重的威脅!2021年和1991年相較,每戶家庭財富最高與最低組的財富差距,從16.8倍擴大至66.9倍,中產階級逐漸減少,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正持續擴大。
家庭可支配所得的漲幅,同樣追不上物價和支出的成長速度!以2023年為例,每戶所得年增率雖達2.2%,但在同年度消費支出年增率3.2%、消費者物價上升率2.49%的雙重夾殺下,家庭荷包仍飛快消瘦。
高房價是壓垮中產階級的重擔之一。2024年第四季全國房貸負擔率已達44.3%,而台北市的數字更突破7成。學者指出,房貸負擔率超過三成便屬於超負荷,這也反映出房價比所得漲得更快,已成為中產階級的巨大壓力。
聽見中產心聲|獨家調查揭開「體感貧窮」真相
生活品質、財富寬裕才算「中產」!
《遠見》調查發現,民眾在定義「中產階級」時,更重視的是生活感受而非資產本身。進一步探討民眾自認屬於中產階級的前三名主因,依序為「能享受一定的生活品質與自由(如旅遊、休閒、文化活動)」占47.6%、「個人或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維持在一定水準」占44.8%,以及「生活還算寬裕,不需要為每筆生活支出感到焦慮」占37.1%。
相較之下,僅有33%的受訪者認為擁有自己的房產是成為中產階級的原因,顯示社會價值觀已趨多元,房產不再是中產的唯一必要條件。
人生三大壓力源:退休、財務、工作
在追求理想生活的背後,是難以承受的重擔,超過半數民眾自評處於高壓狀態。高達 50.9% 的民眾自評正承受高度生活壓力。在各種壓力來源中,「對退休生活的擔憂」以 50.7% 的比例成為首要壓力源,緊隨其後的是「財務壓力」,占50.2%。這兩項數據雙雙突破五成,凸顯了中產階級對於未來養老和當前經濟狀況的普遍焦慮。
其他主要壓力源還包括工作壓力(37.4%)、親人照護或親人過世(35.1%),以及個人的疾病或嚴重受傷(27.6%)。
54.5%認為未來三年沒機會財富升級
當被問及對未來的期待時,民眾普遍抱持悲觀態度。調查顯示,在「未來三年內,家庭年所得有沒有機會提升到更高的所得區間?」此問題上,高達54.5%的受訪者直言「沒機會」,顯示多數人對於未來財富增長、實現階級翻轉不抱期待。
此數據也呼應了調查的綜合發現:在加薪有限、負債不減反增的背景下,民眾普遍呈現「體感貧窮」的現象,並對未來感到憂心。
理債先理心|拯救中產階級財務黑洞

理債專家「黑媽」王姵文,曾親身走過家庭破產、背負5000萬巨債的黑暗幽谷,她將血淚經歷淬鍊成一套獨特的四大理債心法。中產階級除了恐慌與絕望,其實還有第三條路可走!
- 高變低:優先將高利率貸款轉為低利率,如同飲食「減糖」。
- 大變小:將大額壓力透過協商轉為長期小額還款,穩定現金流。
- 先小再大:從清償小額高利債務開始,累積成就感與還款動力。
- 多筆變少筆:整合多頭債務,簡化管理,避免混亂與遺漏。
延伸閱讀












企劃/萬年生、翁湘惟
網頁製作/蔣佳妤、許雅婷、翁湘惟
監製/林讓均
最後更新/202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