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幸福學

建築是一輩子的責任

因為一棟建築的生命可達70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必須為居住在空間內的住戶、建物周圍的社區與環境,負起安全及永續的責任。

將捷用具體的行動持續邁向更加永續的理想藍圖,這股善念也會影響周圍的人,匯聚成一股更加強而有力的正向力量。

—《人居幸福學》楔子​

真摯推薦
Recommend
林長創辦人職志不改,並且有序的交棒經營事業給他的兒女承繼發揮,兩代齊力連心,想必一定還能在人生及社會舞台上,繼續演出精彩。
蘇貞昌
前行政院院長
在喧譁的社會中,將捷集團始終專注所相信的永續與公利價值,安靜卻堅持走自己的路。
簡又新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有願景企業的創業實錄,將捷集團的成就值得高度期待。
黃虹霞
前司法院大法官
林長創辦人引領企業持續投入創新,讓企業一直走在成長的路徑上,並且能在競爭激烈的建築業屢創佳績。
施振榮
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將捷展現了設計的價值是在改變當代城市和人類的未來,以建築專業傳遞共融價值觀,讓城市變得更美好, 更具體地帶給大眾幸福感。
龔書章
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林長創辦人職志不改,並且有序的交棒經營事業給他的兒女承繼發揮,兩代齊力連心,想必一定還能在人生及社會舞台上,繼續演出精彩。
蘇貞昌
行政院院長
在喧譁的社會中,將捷集團始終專注所相信的永續與公利價值,安靜卻堅持走自己的路。
簡又新
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
這是一本關於一個有願景企業的創業實錄,將捷集團的成就值得高度期待。
黃虹霞
前司法院大法官
林長創辦人引領企業持續投入創新,讓企業一直走在成長的路徑上,並且能在競爭激烈的建築業屢創佳績。
施振榮
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將捷展現了設計的價值是在改變當代城市和人類的未來,以建築專業傳遞共融價值觀,讓城市變得更美好, 更具體地帶給大眾幸福感。
龔書章
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教授
帶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MEDIA

一家非典型建設集團的永續行動,從全齡共好的居家住宅、薈萃淡水意象與自然的新型態休閒園區、開啟台灣地熱發電新篇章的領頭羊,這三個迥然不同的商業模式,背後都有一雙共同的推手 —— 將捷集團。​
—《人居幸福學》楔子​

照片故事
STORY
與地方共美、共學、共鳴​
滬尾藝文休閒園區​

打開地圖,淡水紅毛城、一滴水紀念館、雲門劇場和滬尾礮臺等古蹟藝文景點連成一線。2019 年開幕的滬尾藝文休閒園區,是近年新加入這個區域景點的生力軍,以綠能、生態、環保為核心,集結住宿旅行、藝文活動、學習體驗、自然生態等複合式主題,是一處共美、共學、共鳴的新型態樂活場域。

將捷集團首度從建築業跨足休閒觀光領域,在被稱為是雙北人後花園的滬尾,創造綠色亮點​

—《人居幸福學》關懷台灣這一片土地​
進軍潔淨能源領域,發展新商業模式
台灣第一座火山地熱電廠​

據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依科學模型,推估台灣淺層地熱(1-3公里深)潛在蘊藏量約1GW,深層地熱(3-6公里深)蘊藏量約為40GW。​

地下的熱源相當豐富,可以24 小時連續發電,不像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會因為太陽下山或風力減弱而受影響,可以說是一種更加穩定的再生能源。​

將捷集團旗下子公司結元能源專業團隊克服先天酸性地熱田的挑戰,順利實現商業運轉,證明火山地熱發電在台灣是可行的商業模式。​​

—《人居幸福學》用創新實現永續​
承古創新,讓歷史建築再生​
「北福 · 大稻埕」

為城市記憶保存盡一份心「北福.大稻埕」融合古典美與現代建築的功能性, 廣受讚譽。其新舊細膩交融的特色,獲得​​

  • 台北市都發局首度舉辦的「都市景觀大獎 —— 歷史建物再生空間」傑出獎​
  •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都市變臉」金獎​
  • 第一屆全國都市設計「民間開發空間設計類」大獎
—《人居幸福學》關懷台灣這一片土地​
南京松江第一棟A辦,帶動商圈繁榮​
將捷國際商業大樓

站在人潮絡繹不絕的松江路、南京東路口,往捷運松江南京站八號出口的方向望,一棟立面造型流線的將捷集團總部大樓,坐落於捷運站體上方與捷運共構,在一排方正亮麗的商辦大樓之間,格外醒目。​

「開發商並非只是蓋房子投資而已,對於城市建築和商圈再造,我們盡到帶動發展的社會責任。」​​

獲獎紀錄:​
2024年
取得USGBC美國綠色建築協會頒發LEED黃金級認證​
(台北捷運聯開案既有大樓首座取得相關認證的建築)​
2020年
國家卓越建設獎綜合成就獎​
2017年
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管理維護類金質獎與臺北市節能領導獎​
2013年
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施工品質類公共建設類特別獎​
2011年
國家卓越建設獎金質獎等​
​–《人居幸福學》關懷台灣這一片土地​
承載大淡水地區歷史、文化、藝術、生態​
滬尾藝文休閒園區

「我們把園區設定為一個載體,承載整個大淡水地區的歷史、文化、藝術、生態,與在地共榮共好。」​

在園區內的將捷金鬱金香酒店舉辦夏日野餐節、滬尾草坡風風節、台灣音樂節、小山豬來憩淘、在埔頂草原觀賞全台最早跨年煙火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共襄盛舉。​

「雖然我們是地產事業起家,但我們的目的不只是蓋房子,而是成為愛與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從營造業到休閒產業,這個理念始終在將捷團隊的心裡迴盪。​​​​

—《人居幸福學》用創新實現永續​​
精彩試讀
Preview

建築是為了延續世代幸福

向灰色空間說不

若你有機會與將捷集團的同仁交談,便會發現,有一句話在不同部門、不同職位的人口中,反覆提及「建築是一輩子的責任」。這是林長勲時常提醒同事的話。 ​

乍聽之下,這句話有些平凡,甚至覺得理所當然,然而,背後卻是沉重的責任與承擔,尤其是碰到房地產市場偏好與經營理念不符時,更考驗主事者的信念。 ​

2000年,恰逢不動產市場景氣低迷,總價較高的大坪數住宅產品乏人問津,唯有挑高4.2米的小坪數套房買氣最佳。將捷在推出木柵預售屋新案時,代銷公司建議以「買一層樓,享受兩層樓的空間」, 可以自行增加樓地板的夾層屋訴求來吸引客戶。​

當時,這種處於灰色地帶的銷售策略,引發了將捷法律顧問黃虹霞的擔憂。她向林長勲分析,這類訴求的建案雖然比較容易銷售,但是公司在申請建照時,只使用了挑高的設計,和廣告上的「買一層樓等於買兩層樓」訴求有所出入,後續可能會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爭議。

問題是,當時新案的建照已經申請完成,也有幾戶已經賣出,後續應該如何處理?黃虹霞的建議很明確:將款項退回給客戶,並且變更設計,不留一絲的模糊空間。

這個建議不只會增加公司成本,也將延長工程時間,對於當時規模尚小的將捷來說壓力並不小,但林長勲全面採納。「做生意,還是要心安理得,」他認為, 既然是對的事就要堅持,現在他也鼓勵兒女,做事情要按部就班,絕對不要違法。

—《人居幸福學》第1部1-2

從自己開始,讓社會更美好

百年建築重生啟示錄

1929年,在台北市重慶北路二段與保安街口落成的一棟仿巴洛克風建築,是台灣昔日「鳳梨大王」富商葉金塗的古厝,以其極致華美的風貌成為大稻埕知名指標象徵。

但是經過近百年的時光侵蝕,曾在工商社會意氣風發的士紳沒落,富麗堂皇的豪宅不再,外觀早已被雜亂的廣告看板與鋼板淹沒。這棟古宅在當時並未被設定為古蹟,1996年,北福建設買下這塊土地及鄰地,準備開發為商業建築,並委託股東之一的林長勲來設計新大樓。

沒想到,在申請拆除執照時,時任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的張景森卻提出這棟建築是台北歷史建物的意見,希望建設公司將它保留下來。

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團隊一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保留老建築可能損害股東利益,若是拆掉重建,社會共同記憶也將隨之消失。究竟應該怎麼做?

​林長勲在開發投資上,除了理性的財務分析,也關注都市整體需求,注入他對社會的使命感與服務精神。幾番衡量,他提出保留舊建築立面,在此立面後另外重新規劃現代商業大樓的整合方案,並且憑藉業主對他多年的情誼與信任,獲得建設公司股東同意。

「當年社會對於文物保存的意識還不夠普遍,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要花多少錢,要說服地主就像天方夜譚。」林莉婷欽佩地說。

一念之間,林長勲為歷史建築找到新生命。

—《人居幸福學》第1部1-3

用創新實現永續

善用科技投資未來

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ESG帶來的法規與體制改變、AI相關技術發展等因素,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將捷團隊更加積極地參與各式論壇活動,努力掌握最新趨勢,並找到幫助公司成長的方向。林莉婷分享,她最近參與了一場論壇,主題是企業要如何將對AI、永續的焦慮化為創新的助力。

這場論壇刺激她反思 : 未來將捷如何應用AI?她表示,目前集團還在研究,未來是否可能藉由 AI 來提升繪圖效率,或是發展出客服機器人,甚至是因應營造現場缺工的問題,發展出可減少人力需求的各式機器人。

「科技變化太快了,我們身處在一個很刺激的年代,」林莉婷眼中沒有恐懼,而是充滿期待,她很清楚,企業想要永續成長一定要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提早行動,不見得能先抵達勝利終點 ;但是若不行動,恐怕日後會更加辛苦。」

台灣地產業如今正極力發展 BIM,將捷集團十年前便已導入。

—《人居幸福學》第2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