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為了延續世代幸福
向灰色空間說不
若你有機會與將捷集團的同仁交談,便會發現,有一句話在不同部門、不同職位的人口中,反覆提及「建築是一輩子的責任」。這是林長勲時常提醒同事的話。
乍聽之下,這句話有些平凡,甚至覺得理所當然,然而,背後卻是沉重的責任與承擔,尤其是碰到房地產市場偏好與經營理念不符時,更考驗主事者的信念。
2000年,恰逢不動產市場景氣低迷,總價較高的大坪數住宅產品乏人問津,唯有挑高4.2米的小坪數套房買氣最佳。將捷在推出木柵預售屋新案時,代銷公司建議以「買一層樓,享受兩層樓的空間」, 可以自行增加樓地板的夾層屋訴求來吸引客戶。
當時,這種處於灰色地帶的銷售策略,引發了將捷法律顧問黃虹霞的擔憂。她向林長勲分析,這類訴求的建案雖然比較容易銷售,但是公司在申請建照時,只使用了挑高的設計,和廣告上的「買一層樓等於買兩層樓」訴求有所出入,後續可能會衍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爭議。
問題是,當時新案的建照已經申請完成,也有幾戶已經賣出,後續應該如何處理?黃虹霞的建議很明確:將款項退回給客戶,並且變更設計,不留一絲的模糊空間。
這個建議不只會增加公司成本,也將延長工程時間,對於當時規模尚小的將捷來說壓力並不小,但林長勲全面採納。「做生意,還是要心安理得,」他認為, 既然是對的事就要堅持,現在他也鼓勵兒女,做事情要按部就班,絕對不要違法。
—《人居幸福學》第1部1-2
從自己開始,讓社會更美好
百年建築重生啟示錄
1929年,在台北市重慶北路二段與保安街口落成的一棟仿巴洛克風建築,是台灣昔日「鳳梨大王」富商葉金塗的古厝,以其極致華美的風貌成為大稻埕知名指標象徵。
但是經過近百年的時光侵蝕,曾在工商社會意氣風發的士紳沒落,富麗堂皇的豪宅不再,外觀早已被雜亂的廣告看板與鋼板淹沒。這棟古宅在當時並未被設定為古蹟,1996年,北福建設買下這塊土地及鄰地,準備開發為商業建築,並委託股東之一的林長勲來設計新大樓。
沒想到,在申請拆除執照時,時任台北市都市發展局局長的張景森卻提出這棟建築是台北歷史建物的意見,希望建設公司將它保留下來。
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團隊一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局面:保留老建築可能損害股東利益,若是拆掉重建,社會共同記憶也將隨之消失。究竟應該怎麼做?
林長勲在開發投資上,除了理性的財務分析,也關注都市整體需求,注入他對社會的使命感與服務精神。幾番衡量,他提出保留舊建築立面,在此立面後另外重新規劃現代商業大樓的整合方案,並且憑藉業主對他多年的情誼與信任,獲得建設公司股東同意。
「當年社會對於文物保存的意識還不夠普遍,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要花多少錢,要說服地主就像天方夜譚。」林莉婷欽佩地說。
一念之間,林長勲為歷史建築找到新生命。
—《人居幸福學》第1部1-3
用創新實現永續
善用科技投資未來
隨著全球供應鏈重組、ESG帶來的法規與體制改變、AI相關技術發展等因素,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將捷團隊更加積極地參與各式論壇活動,努力掌握最新趨勢,並找到幫助公司成長的方向。林莉婷分享,她最近參與了一場論壇,主題是企業要如何將對AI、永續的焦慮化為創新的助力。
這場論壇刺激她反思 : 未來將捷如何應用AI?她表示,目前集團還在研究,未來是否可能藉由 AI 來提升繪圖效率,或是發展出客服機器人,甚至是因應營造現場缺工的問題,發展出可減少人力需求的各式機器人。
「科技變化太快了,我們身處在一個很刺激的年代,」林莉婷眼中沒有恐懼,而是充滿期待,她很清楚,企業想要永續成長一定要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提早行動,不見得能先抵達勝利終點 ;但是若不行動,恐怕日後會更加辛苦。」
台灣地產業如今正極力發展 BIM,將捷集團十年前便已導入。
—《人居幸福學》第2部2-4